剖腹产,需要做盆底康复吗?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聂冰主任表示:盆底肌是否受损和分娩方式无关
最好产后42天做盆底功能的检查评估,确定是否需要产后康复。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产后康复。
但是有很多妈妈认为只有自然分娩会使盆底肌受损,产后需要做盆底康复,而剖腹产,胎儿从腹部手术取出,不会使盆底肌受损,也不需要做产后康复。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聂冰主任表示:妊娠本身就会对盆底功能造成损伤,并非剖宫产就能避免。
年轻妈妈陪孩子奔跑时感觉下腹坠胀,检查发现盆底功能受损
“我光知道顺产会使盆底肌受损,需要做盆底肌修复,我是剖腹产,怎么也会出现这些情况?”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聂冰主任的门诊,患者王女士不解地问道。
王女士今年28岁,两年前剖腹产生下孩子,产后一个月在社区医院做了简单的妇科检查,没有进行产后盆底肌功能评估,也没有做盆底功能的康复治疗。
如今,孩子已经2岁了,活泼好动,她发现陪着孩子奔跑的时候经常感觉下腹坠胀不适,排尿时常常尿无力、尿不尽,而且大笑、打喷嚏、咳嗽时还时有漏尿的情况发生。她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说可能是产后盆底肌受损导致的。于是,她来到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咨询。
聂冰主任为她做了系统的体检,发现她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脱垂,盆底肌肌力评估发现肌力下降,需要做盆底功能康复。
“我没有顺产,怎么会这样?”王女士很想不通。
聂冰主任解释,盆底肌是否受损和分娩方式无关。阴道分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可能造成盆底功能受损,但是妊娠本身就会对盆底功能造成损伤,并非剖宫产就能避免。

剖腹产的宝宝,为什么也会出现盆底功能问题?
很多宝妈和王女士一样,想不通孩子没有通过阴道分娩,为什么出现盆底功能受损的情况。
聂冰主任说,首先要先了解一下盆底肌对于女性的作用。女性盆底肌位于骨盆底部,是一个由肌肉、筋膜韧带、血管、神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关联,封闭女性盆骨出口,像弹簧吊床一样承托着盆腔器官,如尿道、膀胱、子宫等,具有控尿、控便等生理功能。
目前的分娩方式有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两种,一般分娩方式的选择,都是医生根据孕妇、胎儿,以及临产时的具体情况分析而做出的最佳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因为婴儿从阴道娩出,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故而,这部分产妇对盆底肌评估和康复更加关注。而许多剖宫产的宝妈们因为孩子从腹部手术取出,就觉得对盆底功能影响很小。其实并非如此。
妊娠时,孕妇的子宫逐渐增大,体重增加,加之孕激素的作用都会对盆底造成损伤。而且妊娠期,为了适应隆起的孕肚,孕妇的脊柱弯曲度发生改变,腰椎向前突出,人体的重心由腰骶部指向了盆底,势必会造成盆底结构损伤而影响盆底功能。逐渐增大的子宫长期压迫盆底组织,盆底肌肉处于持续受压中,盆底组织供血会减少,肌纤维收缩功能减退,失去弹性,牵拉盆腔器官的筋膜受压,组织张力减低,功能下降。许多女性到了怀孕后期就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也就是在咳嗽、大笑等负压增加时,就出现不自主的漏尿情况,这些都和选择哪种分娩方式无关。
当然,如果胎儿经阴道分娩,在第二产程时,腹压增加,胎头经过产道,会使孕期持续受压的盆底肌受损进一步加重。

剖腹产后,需要在产后做盆底功能评估与康复吗?
聂冰主任说, 剖宫产和自然顺产相比,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肉的损伤,但剖宫产不能完全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但是在临床检查中经常发现,即便是剖腹产的产妇也会出现肛提肌缺损的情况。虽然理论上说剖宫产可降低初产妇产后早期子宫脱垂等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尿失禁的发生风险。但研究证实,两种分娩方式子宫脱垂发生率和尿失禁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差异,剖腹产并不能避免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所以说,无论是剖宫产的宝妈,还是顺产的宝妈,都需要在产后进行盆底肌功能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剖宫产宝妈,需要更加关注盆底功能的评估与康复,首先是特别瘦弱的宝妈,因为她们本身存在全身肌力减弱的情况,也包括盆底肌群相对较弱。在孕期保健体检中,许多体型偏瘦弱、无力的女性做盆底肌力评估时就已经出现肌力下降了,再经历妊娠时的持续受压,产后盆底肌力下降会更明显,盆底功能受损的症状会更突出。还有就是孕前偏胖,体重指数偏高或整个孕期体重明显增加的宝妈,孕期增加的体重,也会增加盆底的压力,加重盆底肌的损伤。建议孕期体重增加超过30斤的宝妈,即使是剖腹产,也一定要在产后42天进行盆底功能的评估。

为什么要强调产后42天做盆底功能评估呢?
聂主任说,产后超过42天、子宫恢复良好、无感染的女性可及时进行盆底功能的评估及康复,这样有利于减少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产后1年内,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关键期。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越早越好。随着年龄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变得松弛,到了中老年后,很可能会出现轻中度压力性痉挛或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超过这个时间段,再做康复治疗的,虽然也会有效果,但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通讯员:张彤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提前告知。如发现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