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患儿男,17日龄,因"打喷嚏,伴间断吐奶1周"于2020年2月5日入住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隔离病房。患儿为其母第1胎第1产,出生胎龄39周,发病前无特殊不适,人工喂养。入院前1周患儿出现打喷嚏,伴有吐奶,无发热、咳嗽及喘息等表现,未诊治,症状一直不能缓解。病程中精神反应下降,吃奶量减少,排尿排粪均正常。入院前3 d其父母出现发热伴咳嗽,于外院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virus, 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并有肺部影像学炎症改变,均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予隔离治疗。
入院体格检查:足月儿貌,体重4 070 g,头围35.5 cm,身长45 cm,体温36.2 ℃,呼吸45次/min,脉搏145次/min,血压70/4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反应一般,呼吸稍促,无口唇发绀及三凹征,皮肤颜色红润,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型正常,前囟1.5 cm×1.5 cm,张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部外形正常,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四肢末端温暖,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对称引出。
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参考值范围):2月5日(入院当天)血常规:白细胞7.66(5~20)×109/L,血红蛋白132(115~135)g/L,红细胞3.94(3.5~5.4)×1012/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15(0.31~0.52),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为0.73(0.31~0.48),血小板399(242~378)×109/L;超敏C反应蛋白<0.75 mg/L(0~3 mg/L);降钙素原0.08 μg/L(≤0.05 μg/L);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免疫全套IgG、IgA、IgM、C3、C4均在正常范围;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检测,CD3,CD8,CD4,NK细胞绝对值在正常范围,CD4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为45.04%(14.21%~36.99%),CD4/CD8比例升高,为2.36(0.96~2.05)。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尿、粪常规检查均正常。常见呼吸道病原咽拭检测,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阴性。影像学检查:2月5日头颅CT、肝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但胸部CT提示肺门影无增大,两肺纹理增强,分布均匀,双肺野内可见散在小条状模糊影,见图1。2月10日(入院第6天)床旁胸部X线片提示左下、右上肺少许模糊影,相比入院当天CT,病灶有吸收好转,见图2。
▲图1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入院当天胸部CT图片可见两肺纹理增强,双肺叶内可见散在小条状模糊影;A:上肺;B:下肺
▲图2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入院第6天床旁胸部X线片,可见部分左下、右上肺少许模糊影;与入院当天肺部CT相比,病灶有吸收好转
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2月7日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未做肛拭子核酸检测;2月8日咽拭子和肛拭子核酸检测均阳性;2月9日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肛拭子核酸检测阳性。
诊断及治疗经过:患儿入院后结合密切接触史(其父母均为确诊NCP患者)、临床表现和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确诊为NCP。患儿入院后进入新生儿内科隔离病房观察治疗,给予温箱保暖隔离,密切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糖、出入量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维生素K1及补液等)。患儿入院后第1、2天有呕吐表现,第3天开始缓解,吃奶好,第4天有一过性体温37.8 ℃,同时伴有腹泻,黄色稀粪,6次/d,加用蒙脱石散口服后次日恢复正常。病程中无咳嗽,精神食欲较好,生命体征稳定,尿量正常。入院7 d无呕吐、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表现,精神食欲好,无异常体征。讨论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生儿"为关键词检索截至2020年2月15日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等相关数据库,未见新生儿确诊NCP报道,本例为我国首例新生儿确诊的NCP患儿。本例患儿为新生儿期发病,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病程经过较轻,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NCP改变,与已报道儿童病例表现一致。影像学改变于入院第6天肺部病灶吸收好转,提示若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等进展症状和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则选择做床旁胸部X线片复查了解肺部病变,期望减少CT检查可能给儿童带来的未来伤害。本例患儿父母均为确诊NCP患者,家庭聚集传播途径明确。患儿入院第3、4天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入院第4、5天肛拭子核酸检测阳性,结合患儿临床表现,提示存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同时感染可能,已有此类相关传播途径报道。需警惕在家庭护理中,如喂养等环节,用具消毒不充分及看护人员手卫生不足引起经口传播可能,但也不排除与新生儿长期卧位,呼吸道分泌物下咽有关。患儿入院后进入NCP隔离病房治疗,单间隔离,入温箱增加隔离屏障,专职医护人员按三级防护照护,医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手卫生和感染防护,定期开窗通风,患儿排泄物和分泌物放入感染专用垃圾袋并用消毒剂喷洒袋内外表面后入感染专用垃圾桶。因为新生儿感染症状不典型和缺乏相关报道,容易忽视新生儿感染,通过本例新生儿病例,特别提出家庭中需重视新生儿NCP的看护及管理问题。针对目前2019-nCoV感染流行情况,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有疑似或确诊NCP时,需警惕新生儿无症状感染和不典型症状感染可能。对新生儿应采用保护性隔离措施,进行专人专护,避免密切接触。在喂养、清洁口腔、更换尿不湿或其他有身体接触行为时,注意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新生儿护理用具用后即进行有效消毒,减少家庭成员间传播。医疗机构应对入院2019-nCoV感染新生儿进行隔离,并减少医务人员流动性。加强病区通风、清洁消毒工作,在基础防护的同时,若进行可能发生体液、分泌物喷射或飞溅,如吸痰、气管插管等工作时,要求加强防护。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停止一切探视、对家长授课、母乳喂养等行为。需要强调的是,患儿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后仍有肛拭子核酸检测持续阳性,因此不能仅靠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提前解除隔离,建议监测至肛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无明显症状新生儿可作为传染源,患儿产生的废弃物、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应做好标记,严格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患儿出院后对所在房间及护理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本文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