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哪两种类型?此病如何科学护理?鹅口疮是何病理?

文 / 微知育儿知识
2020-12-11 09:01
黄疸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生理性黄疸。在生后第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二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二周内消退,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2)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黄疸较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黄疸减轻后又加深。有的患儿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有的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

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应积极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炎症。可因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患本病。有时也常继发或并发于呼吸道、胃肠道病变。

症状主要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凝乳样物。常见于颊膜、舌、齿龈、上腭等处,有时可蔓延到咽部。初起时,呈点状和小片状,以后可融合成大片状,不易拭去。局部无明显疼痛,一般不影响吃奶,也无全身症状。

患鹅口疮后,可用2%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再用1%龙胆紫(紫药水)涂于患部,每天2~3次,轻者数天后便会自愈。或用制霉菌素,每次10万单位,加水l~2毫升,涂患处,每天3~4次。亦可口服制霉菌素,每次5~10万单位,每天3次。

小儿所用的奶具等应用开水煮沸消毒,注意口腔卫生,千万不能用不洁的布擦洗小儿的口腔。父母护理小儿时必须用肥皂洗净双手,若母乳喂养,喂奶前乳母要洗手和擦净乳头。如患有鹅掌风、“脚癣”等,特别是鹅掌风的,不要直接接触新生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