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从解决生育问题到实现优生优育

医伍医拾
发现启迪思考 视野洞见未来
智慧照亮医疗
1990年,上海首例经“输卵配子移植术”的男孩平安出生,他是上海首例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婴儿。现在,而立之年的他已经结婚生子,孩子也有九个月大了。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衍生技术两大类。中国是世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大国,技术位列世界先进水平,2016年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公开数据,中国平均每年完成70万例辅助生育手术。
她,工作在孕育她的地方
对于有关人类生殖、遗传、基因等方面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总是要比和其他医学技术研究来的“难”一点。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1978年诞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奥尔德姆总医院,打破了输卵管堵塞等于无法生育的等式。渴望研究技术的医生遇到了放手一搏的夫妇,这一技术在最初饱受人们的质疑和舆论,人们担忧“在体外‘制造生命’可能破坏社会伦常,甚至‘培养出畸形的怪物’”。
也有许多人支持他们——对于饱受无法生育之痛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新的希望。时间也证明,截至目前这项技术是可行的、安全的、成熟的。今天这位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低调且无异于他人平凡的生活着
目前,我国大约有五千多万不孕不育患者。在三十多年前,在中国甘肃礼县盐官镇有一位同样期待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母亲的女人。她就是郑桂珍,因幼时一次结核菌感染造成双侧输软管堵塞,结婚近二十年无法生育。
某一天,郑桂珍偶然听见广播里说北京有一家医院正在做试管婴儿的研究,可以帮助她这样输卵管不通的患者怀上宝宝。当时的她并不理解试管婴儿是什么,但是有新消息她就想试一试,拉着丈夫,带着300块钱就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丽珠教授接诊了这对夫妇。张丽珠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理学士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又跟随丈夫前往北京,参与了北医三院的建院工作并担任妇产科主任一职。1982年,张丽珠决定要帮助那些不孕不育的患者,并开始进行试管婴儿的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此前的12次胚胎移植工作都失败了——直到第13次,也就是郑桂珍胚胎移植手术终于成功。1988年3月10日,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为了感谢张丽珠教授,郑桂珍给女儿取名郑萌珠。

(孙玉良拍摄的《张丽珠教授和试管婴儿》的彩色照片,
获得当年《北京晚报》新闻摄影一等奖)
北医三院党院办宣传干事孙玉良曾提起当天的场景:“随着手术台上传来的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媒体朋友把手术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各种“长枪短炮”和摄像机的镜头同时对准从母亲腹部露出的婴儿,孩子在张丽珠教授的手上给了记者拍照时间,然后记者都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婴儿的母亲郑桂珍,大家都在询问和采访试管婴儿妈妈此时的心情和感受。”
而他的照片在多家媒体获奖后,很多读者来电话和写信询问北医三院在什么地方,试管里怎么会培育出这么大的试管婴儿,我们也想做试管婴儿怎么办……
郑萌珠长大以后,成为了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病案管理工作。她现在也已经结婚生子,在医院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宝宝。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也成为了世界上诊疗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生殖健康研究中心,近三年(截至2020年)门诊量为1796368人次。
他们,失去了独子又迎来了“梦圆”
1982年底,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但是也因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家庭——“失独家庭”。此类家庭原本只有一个子女,后独生子女死亡,父母又因种种因素不能或不愿生育。
2014年5月1日,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一住宅楼发生火灾。六分钟后,关港消防中队3辆车先期到达。在疏散了楼内群众后,攻坚队员开始破拆。在破拆过程中,现场突发轰燃,水枪手钱凌云和刘杰被突如其来的强大气流推到敞开的窗口。他们在空中手拉着手,从13层坠落,送医后抢救无效牺牲。
当时刚满20岁的刘杰是家里的独子,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刘杰父母说:“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他不在了,我们的天塌了。”他们想把失去的儿子找回来,但是女性中年再孕又谈何容易。
刘杰的母亲应贤梅原本的身体条件就不够好,曾经一次的宫外孕让她失去了右侧输卵管,左侧输卵管极为不通畅,而且儿子去世那年她已经38岁。2015年,应贤梅尝试了自然受孕没有成功。2017年,她选择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接受辅助生育治疗。
2017年9月,第五次移植后,应贤梅终于成功了。“我有种感觉,我的孩子来找我了。”应贤梅说。2018年6月26日,她生下了一名健康的女婴,取名为梦湲,是圆梦的意思。

(女儿诞生后,应贤梅忍不住与李路医生深情拥抱)
她,着眼于生殖医学新问题
2020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被全职引进复旦大学。2021年1月12日,黄荷凤教授的院士门诊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浦院区正式开诊。八点钟还没到,诊室门口已经等候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2021年1月12日,黄荷凤教授的院士门诊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浦院区正式开诊)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3代,第一代是为了解决女性不孕问题;第二代是为了解决男性不育问题;第三代则往优生优育的方向走。黄荷凤第一次基础到试管婴儿技术是1990年在香港大学玛丽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她亲眼看到了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受精、卵裂……也从此立志要成为一名呵护生命的临床科学家。
1995年和1996年,黄荷凤和她团队在浙江成功运用辅助生殖技术,诞生了第一例“礼物婴儿”和“试管婴儿”。
黄荷凤还始终关心运用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们后续的健康,坚持随访,至今仍与许多家庭保持着联络。也就是这种坚持,让她发现生殖技术的新领域。黄荷凤在长期的随访中发现,很多慢性疾病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表现遗传,容易使得后代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
黄荷凤院士表示:“在辅助生殖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研究进行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在孕前就把‘娘胎里带来的疾病’治好。生出的宝宝以及后代子孙就都不会再生这种病了。”
沙夫-杨综合征是在2013年才发现的一种罕见遗传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肌张力低下伴吮吸困难、发育迟滞、智力障碍等。王女士深受沙夫-杨综合征的困扰,她曾先后怀孕6次,剖宫产产下三子。长子和幼子出生两周内夭折,次子出生后一周被诊断为脑瘫。王女士丈夫张先生的弟弟家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黄荷凤为这对夫妻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沙夫-杨综合征。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黄荷凤团队在2019年成功帮助王女士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宝宝,这也是全球首例阻断沙夫-杨综合征的新生儿。目前女孩已经一岁多了,非常健康。
王女士夫妇也出现在了黄荷凤教授的院士门诊里,这次来他们是想再要一个二胎。还有很多从全国各地的夫妻第一次见到黄荷凤教授,第一次来到红房子医院,也都是为了想要一个健康的宝宝。
从解决生育问题到实现优生优育,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正迈进新时代。
参考资料:
1、32年前,中国首例的“试管婴儿”出生,如今才知道她和普通人的区别
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玉良:我拍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3、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这么多年,就是想有个健康宝宝”,我院黄荷凤院士门诊开诊第一天
4、黄荷凤,高考为我打开幸福事业之门
欢迎添加医本正经小编(医伍医拾平台微信个人账号),。
表白、互动以及超多福利和活动,掌握医伍医拾第一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