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⑫|从死神手里抢救孩子!我不放弃一丝希望
我在赤道几内亚进行医疗援助,已经有100多个日夜了,基本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我工作所在的新生儿科,正好是马拉博医院出现危急状况、抢救次数最多的科室之一。围绕在我身旁的都是早产、窒息甚至重症感染的患儿。
虽然工作已成常态,但1个月前的一幕,却让我至今难忘。
4月,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我一如往常前往医院上班。在新生儿科外的楼道里,一名穿黄色连衣裙的黑人妇女手抱小孩从我身边擦身而过,急匆匆地去了儿科门诊就诊。
当我刚完成接班准备,开始查房时,一位门诊护士夺门而入。她手里抱了一个小婴儿,紧随其后的是小孩的妈妈。我想起来,我跟黄裙子的妇女在楼道里打过照面。
看到情况紧急,我马上让护士把小孩放在检查床上,急忙解开小孩的衣物对其进行检查。
小孩已经口唇苍白,全身苍灰,无自主呼吸,全腹部膨隆明显,无肌张力。站在一旁的古巴医生立即对小孩进行心脏听诊,一会儿后,古巴医生跟我用西班牙语说“已经死了!”
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我不愿相信,心想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都不能放弃。
我再次为患儿进行仔细地心脏听诊,几秒后我兴奋地喊道:“还有救,小孩还有微弱的心跳!”
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刻不容缓。我立即对婴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古巴医生帮忙准备球囊面罩及协助进行正压通气。胸外按压配合正压通气30秒后,我再次对患儿进行评估,此时患儿心音较前增强,心率有所上升,抢救有效,继续胸外心脏按压配合正压通气,30秒评估一次。
过了大约2分钟后,小孩的心率已超过60次每分钟,也恢复了微弱的自主呼吸,口唇及躯干肤色也逐渐转红润,小小的眼睛微微睁开了一下,此时在场的医护都松了一口气,小孩暂时安全了……
图为刚抢救结束后的患儿情况。
看到小孩隆起的腹部,我意识到小孩的基础疾病仍在不断侵蚀着孩子的生命。
大约在1个月前,一名住院患儿同样因为肠道感染延误诊治,在医院去世。经了解得知这一个小孩在5天前也开始腹泻、呕吐,最近2天情况加重了,同时还伴随着发热、不愿进食的表现。
事实上,在非洲赤道几内亚,新生儿肠道感染在当地十分常见。由于本地居民经济条件差,大人经常是饥不果腹,母亲没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小孩,只能靠奶粉为小孩充饥。
但奶粉价格不菲,小孩一次喝不完的奶粉,家长往往不舍得倒掉,等下次继续喂给宝宝喝。加之当地人卫生知识薄弱,延误就医或找当地的“巫医”进行一些非医学上的治疗。这类情况都是十分普遍,以致前来就诊的小孩,情况都十分严重。
我考虑该名小孩是肠道严重感染后出现呕吐,呛奶导致的窒息,才出现刚才呼吸心搏骤停的情况。
严重的肠道感染会导致小孩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该病在国内的话只需要禁食处理,通过给小孩建立静脉营养通道,保持小孩机体内的内环境平衡及积极抗感染即可。
但在赤道几内亚,缺医少药,治疗难度却十分大。第一,当地没有静脉用的营养液,诸如氨基酸及脂肪乳等,只有最简单的葡萄糖和氯化钠等溶液,如要做到严格禁食的话,新生儿的营养情况将难以得到保证。
其二,在马拉博医院没有电解质和感染指标的检查项目,无法准确评估小孩身体状况,给予及时的补液方案调整;在医疗物资奇缺的情况下,我只能依靠自己从国内带来的全科的唯一一台简易血糖分析仪来检测小孩血糖情况。医务人员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细心的照料照顾着孩子。
终于,经过3天的禁食和抗感染治疗后,婴儿腹部情况逐渐好转,开始少量的母乳喂养。新生儿生命力十分顽强,恢复得很快,经过1个星期的治疗小孩的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奶量也逐渐增加,达到了出院的指标。
经过3天治疗后的患儿情况。
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珍贵品质。因为只有敬畏生命,才会热爱生命、永不言弃。正是由于我的坚持,挽回了一条小生命,父母免于承受“丧子之痛”。援外医疗救援工作任重道远,在挽救他人生命的道路上,我将坚定行走、执着向前……
【撰文】中国第31批援赤几医疗队 魏锦华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