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堪称“生育之敌”!想抱“金猪宝宝”,快看这份“备孕锦囊”!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有约君说
金猪年抱上一个“金猪宝宝”,是不少夫妇的愿望。
然而,有一种在育龄女性身上高发的疾病,却可能让人们的期盼落空。
Ta就是“巧克力囊肿”,俗称“巧囊”。
统计显示,每100个女性就有10人可能出现巧克力囊肿,而巧克力囊肿恰恰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

“巧克力囊肿”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生育之敌”?
这要从Ta的“身世”说起。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张清学教授告诉有约君,“巧囊”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之一。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应生长在宫腔内。然而有时候,子宫内膜的碎片并不“安分”,会趁女性来例假时,随着血液跑到盆腔,在卵巢表面或者盆腔其他地方“安家”,进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跑错地方”的子宫内膜细胞本性不改,受雌激素的影响,依旧会反复脱落出血。如果在卵巢“安家”,就会在卵巢长出含有陈旧性积血的囊肿,并因积血黏稠似巧克力浆,而得名“巧克力囊肿”。
“巧囊”对生育力的损害有多重:

其一,它会导致卵巢反复出现炎症,盆腔粘连,不利于精卵结合。
其二,卵巢储备了女性生育的“本钱”,反复炎症会让卵子数量锐减,“本钱”太少,受孕成功率也随之降低。
其三,“巧囊”容易复发,患者过夫妻生活时如同“受刑”,剧烈疼痛及其造成的畏惧、紧张情绪, 也不利受孕。
其四,“巧囊”会破坏卵巢组织,导致卵巢功能快速下降,女性生育期被大大缩短。
其五, 对于直径在4厘米以上的“巧囊”,一般需要做手术确定是属于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的卵巢癌。“巧克力囊肿的恶变率在5%以下,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但一旦恶变为子宫内膜癌,也会危及患者生命。”张清学说,然而,手术本身会损伤卵巢,也会导致受孕困难。
“巧囊”患者想当妈 要“与时间赛跑”
对于“巧囊”患者,医生通常建议尽早确诊,对直径在4厘米以下的囊肿应采取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治疗。直径在4厘米以上的巧克力囊肿可采取手术治疗,但如果囊肿复发,不要多次进行手术治疗,以免进一步损伤卵巢功能。
更多的患者则收到了医生的劝告:“早结婚,早生育,千万不要拖!”
医生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巧囊”患者的卵巢会老得更快,从而失去生育机会。因此,巧囊患者在备孕路上应“与时间赛跑”。
人物故事:
“巧囊”复发 她备孕四年未成功
然而,也有一些“巧囊”患者早早结婚,依旧难以成功受孕。
这时,被称为“试管婴”的辅助生殖技术,或许可以助她们一臂之力。
在生育的路上,25岁的罗女士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喜大悲。

从12岁起,每当来例假时,她便疼痛剧烈,冷汗连连,后来被查出双卵巢囊肿,左侧囊肿直径约8厘米。由于囊肿太大,罗女士做了“盆腔粘连松解+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她得了“卵巢巧克力囊肿”。医生在给她开药治疗的同时,叮嘱她将来尽快结婚。
喜欢孩子的罗女士,结婚后立即开始试孕。然而,两年过后,她依旧没有喜讯传出。在当地一家医院,B超提示她左卵巢又长出了一个直径约4厘米大小的囊肿。
“巧囊复发了?”罗女士十分沮丧。她想把囊肿清除了再备孕,随后进行了腹腔镜下“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
然而,手术做完了,喜讯却没有传来。
两年的时间,她不断试孕却不断失败,更糟糕的是,她的例假频率也发生改变,时常两三个月才来一次。为了圆当妈妈的梦,罗女士想尽了一切办法,采用中药调理也没有改善。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焦虑,内心非常痛苦。
最终,在朋友的介绍下,罗女士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被诊断为“原发性不孕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IV期)、子宫腺肌病、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输卵管阻塞”。
生殖医学中心的专家告诉罗女士,受“巧囊”和两次手术的打击,她的生育储备能力已经所剩不多。医生为她量身定制了第一代“试管婴”治疗方案。
经过半年的干预,在第三次微刺激方案后,移植的胚胎成功存活,最终,罗女士顺利诞下一个健康的男婴。
生娃不能只靠“运气”!
科学备孕锦囊来了!
想顺利生娃,该怎么办?
张清学教授建议,生一个健康的宝宝,不能只靠“运气”,而要靠科学合理的备孕。
首先,要积极试孕。如果备孕一年以上仍然没有好消息,可以考虑到生殖医学中心咨询,查找病因。
对于明确病因为“巧克力囊肿”的女性,除了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外,对于手术治疗,应听从妇科和生殖医学科医生的诊疗意见。如果卵巢储备功能已经明显下降,则要果断寻求辅助生殖技术的帮助。
其次,要重视健康生活方式,远离不利于受孕的危险因素。
要生娃,先减肥?
太瘦也不行!
太胖的女性,在备孕前应先减肥。太瘦的女性,则要适当增肥。张清学指出,研究显示,太胖或太瘦,都会影响生育力。
对于BMI(体重指数)>35的女性 ,达到妊娠的时间增加了2倍。而对于BMI<19的女性,达到妊娠的时间则增加了4倍。
减肥对有排卵障碍的女性来说更为重要。一项研究对有排卵障碍的肥胖女性进行为期6个月的减肥及生活方式干预,结果显示: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显著改善这些患者的生育力。
吸烟会导致女性早绝经?
有道理!
吸烟会影响男性生殖能力。
无论是一手烟还是二手烟,对女性的危害都更大。吸烟可加速卵泡耗竭,吸烟女性相较于非吸烟女性,绝经期可提前1-4年。吸烟还会使流产率显著升高。
吃素食能改善生育力?
不靠谱!
有些女性认为,吃素食能改善生育力。低脂饮食、多吃维生素、抗氧化剂,也被当成能“促生”的好方法。实际上,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持这些说法。不过,怀孕前三个月补足叶酸,有助于提高生育力。
吃海产品能促生?
当心汞中毒!
由于汞在海洋鱼类中富集,多吃海鱼未必是个好主意。
研究显示,大量食用海产品可能造成血汞浓度升高,从而导致男性及女性生育力均有所下降。
适量喝咖啡不影响备孕!
近年来,咖啡已经成为职场女性提神醒脑的法宝。然而,很多备孕女性都听说过“喝咖啡会导致不孕”的说法。
张清学指出,国外研究显示,每天喝1-2杯咖啡,不会降低生育力,也不会导致胚胎畸形或流产。同样的,喝咖啡也不会让男性生育力下降。
远离这些危险因素
医生建议,要远离以下可阻碍生育的因素:
化学因素如干洗剂、油墨、杀虫剂、铅汞等重金属物质、苯和甲苯,双酚A、增塑剂等环境雌激素,不利于成功受孕;
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高压、噪音等;
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等;
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压力过大等。
【医学指导】
张清学,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广东省医疗行业管理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性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委员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生殖医学杂志》编委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编委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杂志》编委
发表论文140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获得科研成果多项
好消息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不孕夫妇排忧解难,值此妇女节到来之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团队将派出知名专家举行“关爱女性生殖健康”的义诊活动,为广大育龄女性、及受不孕症困扰的女性提供优质的生育及助孕咨询,让专家告诉你如何科学备孕及精准助孕。
义诊安排
义诊主题:关爱女性生殖健康
义诊时间:2019年3月8日(周五)14:30-16:30
义诊地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本部花园博济楼前(越秀区沿江西路107号)
义诊团队

张清学
主任医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院生殖内分泌专科主任。198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我院妇产科从事临床工作,曾先后到美国Stanford大学、Johns Hopkins 医院及加拿大McGill大学生殖中心学习辅助生殖技术。对妇科内分泌疾病如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症的诊治有较多体会,尤其擅长辅助生殖相关技术。发表论文140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获广东省和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多项。

李予
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我院生殖中心副主任,临床负责人。1996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后于中山大学获生殖内分泌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一直从事生殖医学及生殖内分泌临床和科研工作17年,曾于香港玛丽医院、美国New-Hope及CHR生殖中心进修学习生殖医学。主持及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及SCI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国内多部生殖医学专著及不孕症及辅助生育技术诊治共识;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2017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等。主要专长:生殖内分泌、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症、辅助生育技术及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等。

李琳
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获得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晋升为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2014-2015年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主要专业领域为生殖内分泌和辅助生育技术,尤其擅长诊治月经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人工授精与体外受精等辅助生育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教师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参与中华医学会“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等制定。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广东省科技成果奖。已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参与编写《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第一、二版、《多囊卵巢综合征—基础与临床》、《妇科内分泌疾病检查项目选择及应用》第一、二版、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试题库《妇产科学》等多部专著。

陈晓莉
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到香港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一年,从事生殖内分泌研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6部。研究成果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2011年华夏医学奖, 2012年广东省科技成果奖,2017年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林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