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产妇生女一年:孩子已会叫爸爸妈妈!自诩不会比年轻父母做得差

文 / balababala
2020-10-18 00:01

文/毛豆豆

自从二胎政策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宝宝,也有很多人陷入了“生或者不生”的尴尬境地。到了一定年龄的妇女再次怀孕本就要承担极大的风险,由此引发家庭矛盾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2019年10月25日,山东枣庄67岁的高龄产妇田女士通过自然受孕,顺利产下一个足重5.12斤的女婴,产房外心一直悬着的68岁老伴黄大叔,心中一颗石头也落了地,欢喜宣布女儿名字为“天赐”,这是老两口早早就想好的。这个新闻一时轰动全国,受到了广泛关注。

田阿姨和黄大叔先前已是儿女双全,且都已成家立业,还有18岁和15岁的两个孙女,都是由老两口带大。40几岁的儿女以断绝关系来劝阻父母不要生下孩子,因为他们年事已高。田阿姨生下女儿后,儿女没有来探望,只有孙女来过,一切都由黄大叔来料理妻子。

如今天赐的母亲已经68岁,天赐的父亲69岁,夫妻俩现在自己照顾孩子,女儿也已经学会了叫爸爸妈妈。“我们现在身体都还很好,相信可以继续照顾好孩子,我们做的不会比那些20多岁的奶爸奶妈差。”黄维平说。

黄维平常常在小区院子里推着孩子散步,很多年轻的家长要上班,只能把孩子交给上一代人。从外貌上看,头发已经发白的黄维平和其他“晒娃”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并没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他的身份是手推车里这个将近1岁孩子的父亲。

再过几天,就是小天赐一周岁的生日,因为疫情的关系,黄维平并不打算举行女儿的生日宴,只是小家庭的庆祝,“孩子现在身体很好,在学走路,我和爱人很开心。”

在田阿姨刚刚生完孩子的那一个月,黄维平给家里请了一名月嫂,孩子满月之后,黄维平夫妇俩便没有再雇人,而是两个人自己抚养孩子。

“爱人退休了,我现在基本也不接案子,所以时间是非常宽裕的,我算是做起了专职奶爸,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是能应付过来。”黄维平说,“经济压力也并不大,我和爱人都是有退休金的,主要花费就是孩子的奶粉,孩子出生以后靠母乳喂养,奶粉也是混着喝,一个月大概是三罐奶粉,花费在1000元左右。”

黄维平的子女现在也慢慢理解了,随着冰释前嫌,多年不走动的亲戚开始有了联络。隔三岔五家里就会有人拜访,小天赐经常被很多人围着抱着,有平辈的哥哥姐姐们,也有晚辈的侄子侄女们。半年前的尴尬处境最终换来今天圆满的结局,田新菊夫妻自然喜不自禁,这也是网友们一直期待和愿意看到的。

“我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忙碌。日子是我们夫妻俩的,很多明天的事情都说不清,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就踏踏实实地一点点走下去就好了。”黄维平说,“而对于孩子的抚养教育,家长的年龄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我和老伴儿现在身体也很好,相信我们会把孩子教育好,一旦有一些问题,我们也和亲属都商量好了,会有人来继续照顾孩子的。”

现实中,尤其在大城市,随着求学年限延长、结婚年龄推迟、竞争压力增加以及二孩政策落地,大龄产妇甚至高龄产妇增多已是趋势。选择高年龄妊娠或出于个体境遇的无奈,或希望圆儿女双全的二宝梦。

61岁的张大妈原本有一个女儿,两三年前的时候不到30岁,可在她生孩子的时候发生意外去世了,老来丧子对老两口的打击实在是太大,花甲之年成为了失独家庭,“一定要生一个孩子,这样家庭才完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大妈就为了再次怀孕做着准备。可因为年纪实在太大,自然受孕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辅助生殖成了唯一的方法。怀孕28周的时候,张大妈阴道出血了;怀孕33周的时候,张大妈又一次阴道出血,这一次住院一直住到了36周,离37周的足月标准差一周。

因为年纪太大的缘故,张大妈出现了高龄产妇常见的“中央型前置胎盘”情况,而她的子宫也没有力气收缩了,专家们帮她顺利产下了儿子,为了保住她的命切掉了子宫,止住了可能出现的大出血。手术有惊无险,孩子5斤9两,新生儿评分也是满分,这段可以被标上“疯狂”、“奇迹”的经历,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晚婚晚育社会趋势已初有雏形,加之二胎政策的追生潮,女性成为高龄产妇已不足为奇。高龄妊娠面临生育能力下降、胚胎着床失败和流产的风险,所以更要了解其中风险和规避方式。

高龄产妇如何规避风险?

1、备足营养

高龄产妇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适量补充叶酸和其他微量元素,保证自己和胎儿的健康。同时,因为高龄产妇的胎儿畸形率比较高,所以要戒除烟酒,改正不当饮食习惯。

2、重视检查

高龄产妇的妊娠风险大,所以要特别上心产检。当然高龄产妇平时身体稍稍有什么不舒服,也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不是非得等到产检。

3、强身健体

高龄产妇孕期就要强身健身,提高免疫体,保护自己和胎儿。生产之后亦是如此,这样才能好好照顾孩子,并陪伴他长大。

高龄产妇是一个奇迹,在全球范围内几率也很小,效仿不来,不要盲目去学习。想要二胎必须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谨慎决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