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产后,有哪些让我感觉“好在没错过”的书、课、剧、App
自律小刁民
5月龄妈妈
立志成为快乐妈妈
母婴号里常会有读者举手,爽姐,分享下孕产期看了哪些书吧?
嗯,好。
今天我借着这个话题,来分享我从怀孕、生产、产后、育儿各阶段,读的书,听的课,追的剧,用的APP。
一,读的书

怀孕期间,我只看了《西尔斯怀孕百科》这本大部头,提供资讯又安抚心情。
我一般提前看下一个月的内容,提前预知下个月有哪些反应和变化,有些和我切实相关的,我就多看细看,感觉和自己没多少关系的,就一目十行。
我临产宫缩了几天,在家我就是抱着这本书,逐一尝试各种姿势的减痛程度,我现在还记得那些给我方法和力量的话。
缺点的话,就是由于它是国外的书,可能对于现在中国孕妇的情况和最新的孕产科技,帮助有限。
月子里,我占着有机构帮我看孩子,一口气买了《产后6周定终生》、《协和专家/协和妈妈圈的产后恢复》、《产后身体革命》。
每次看书,月嫂都要提醒我少用眼。
我之前说过自己走的一大弯路,就是备孕期、怀孕期没有把产后和育儿的书系统地学一遍,搞得我产后知识欠缺,到处碰壁,我太短视了,希望大家吸取我的教训。
别以为,生完就完事了,真正的大事才刚刚开始呢。
产后身体疼痛,还要照顾孩子,关键也不太会照顾,真的不太有时间恶补功课。
《产后恢复》我很快翻完,因为是顺产,就没看剖腹产章节,因为没侧切,就没看侧切怎么恢复,做月子的地方帮你料理饮食,里面各种食谱也不太用得上。这本书包罗面广,每种点到即止,可作入门级书籍。
《产后身体革命》说实话我没有看完,它里面讲到的身体排序、腹式呼吸对我帮助很大,但它解剖学的知识特别多,如果平时我有时间,我会仔细看,但产后我就是想要现成答案,对很多学术的、体系的看不进去。
《产后6周定终生》也没有看完,里面作者关于母乳喂养的心得让我很受益,但很多图解的运动动作,我就是学不进去。
育儿的书,我入手了《德式育儿百科》和《崔玉涛育儿百科》。
我本来先看德式,这本书聚焦于德国婴儿一年内的每个月,我看了,好处是让中国妈妈很放松,我记得有篇幅讲到怎样带2周的孩子出门,我觉得中国婆婆首先出来反对。
后来我觉得数据/习惯和中国有差异,想再买一本书,我没有选择美国版本的,而选择中国版本的书。于是我买了崔玉涛。
怎么说呢,关于婴儿类书籍,感觉外国有些国家研究详实,数据明确,但可能也不太符合我们的情况。而且这些书大多都很厚,基本只能当字典用,碰到问题去查。
我早就留意到读者让我推荐书籍的留言,但说实话我也没法推荐,大而全的书讲得不精,专而深的书看不进去。我从每本书里都获得资讯,也被作者的有些话安慰到,暖心到,但我有很多自己的情况,是书里没有讲到的。
二,听的课
怀孕期间我在喜马拉雅买了一个付费课,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马良坤大夫的课,每一节我都有认真收听。
我孕早期买入课程,一上来就把孕早期以前的内容全部听一遍,然后遇到问题经常听,像饮食课、心情课这类持续状态的课,我来来回回听很多遍,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生活。
医生的语言是克制而严谨的,有科学含量,医生的话,我最能听进去,也解放眼睛。
三,用的APP
同类型的APP可能各有千秋,有亮点,有侧重。
但我一直用美柚APP记录经期,后来备孕、怀孕、当妈,顺理成章就没换。
孕期我升级到新的孕周,看一下它的小动画片儿,我老公也下载了,我们一起见证“我们的宝宝现在有花生那么大”到“我们的宝宝有哈密瓜这么大”。
我每次产检检出什么问题,第一时间上去论坛里搜索相似情况的,比如早期有“液性暗区”,中期查出“球拍型胎盘”………
但是每次查完特别沮丧,再一不小心看到带有“胎停”的标题,更是心慌。
建议少用论坛功能,有什么,听医生的,别什么事没有把自己吓够呛。
四,追的剧
我刚追完韩国的8集电视剧,《产后调理院》。

讲的是一个42岁的女高管,事业有成,高龄产子,生完后就住进相当于月子中心的产后调理院。
剧中关于给孩子取名、生产无尊严的尬事、母乳喂养、妈妈圈鄙视链、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的讨论,让我觉得相当应景,相见恨晚。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有个妈妈,她的孩子生下来时已经没有了,但她还是住到调理院恢复身体,她看到女主抱怨这抱怨那,放不下工作,找不到保姆,她觉得女主不配当妈。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台词,“所谓好妈妈,就是和孩子相处时,感到幸福的妈妈。”听到时,感觉有电流通过我的身体。
其实做妈妈如果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尽情享受吧。
这些就是我的分享,也欢迎大家分享好的信息渠道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