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没有奶不是罪 妈妈们除了母乳,还有对孩子最深的爱
都说“有奶便是娘”。可当了娘以后,才知道一个更严酷的事实:即便是娘,也可能没奶。
大约每个当妈的女人才明白:“以为只要把娃生下来就万事大吉了”,当小生命经过自己“千难万险”生下来抱在怀里时,才发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其中,母乳不足就是新手妈妈们面临的第一道关卡。
有人说,一个女人结婚时是公主般美丽;怀孕了享受的是皇后待遇;生娃了自然要升级为“太后”。
幻想很美丽,现实很骨感。十月怀胎历经的孕吐、头晕、浮肿、内脏被挤压得无法入睡……就更别说那些历经保胎吃药、打针的妈妈们了。一旦准妈妈们诞下宝宝,这些“辛苦”仿佛一笔勾销,所有人(甚至包括准妈妈自己)都把目光转向了:“你能不能当一个合格妈妈”的判断上,而判断的标准却极其简单粗暴:“你有没有奶,娃吃不吃得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健委提倡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婴儿6个月内最好实现纯母乳喂养。我们也都知道,母乳中含有奶粉无法模拟出的母体抗原、营养物质,特别是母乳的好消化、好吸收也正好对应了婴儿们发育尚不完善的娇弱脾胃。
母乳虽有千般好,可就是有人没奶啊,想想家里人、网络上甚至是下楼遛个弯的邻居大妈无心的一句:“你家宝宝怎么这么瘦,是不是你奶不够啊?”就能让人瞬间“石化”——娃没奶吃,最难过的是曾经与之血脉相连的妈妈,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现实中,有很多妈妈或许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无法实现纯母乳喂养,就像我自己——因为急症剖腹产生下七七、一一,俩孩子是低体重儿+珍贵儿,出生10个小时后就被送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医学观察,我由此便错失了“早接触”、“早开奶”的机会。

当时正值2020年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俩孩子住在重症监护室里,看不到,也无法送母乳,我极端焦虑,更是让“母乳喂养”离俩孩子越来越远——那段日子简直是太虐心了。
一边心里想着“我要当一头大奶牛”,一边看着吸奶器把我R头吸成了一朵“泡发的香菇”,也没见着多少奶水出来。
最终俩孩子回到我身边,我也没有做到纯母乳喂养,只能一直混合喂养着。但可喜的是,因为我和月嫂一起照顾得非常精心,所以俩孩子身体一直都很棒,而且追长速度很快——出生时身长只有44CM,体重4斤1两和4斤5两的他们,现在22个月了,身高接近90CM,体重也有25、6斤了。

这也让我对所谓“吃奶粉的孩子,身体没有吃母乳孩子好”的传言不再放在心上。
很多妈妈对于自己没有母乳都很“崩溃”,特别是刚生产完的新手妈妈们。后来,我请教过医生,翻阅育儿书了解到:
妈妈的乳汁是由内分泌控制的,除了少数ru腺条件欠佳的女性,在母乳喂养上有些困难外,很多妈妈们都可以做到母乳喂养——只不过是真的“急不得”。
怀孕时,准妈妈们心里想着“宝宝一定要健健康康的”,就会分泌大量孕激素让孩子“稳稳的”;生产后,孕激素撤退不及时,控制奶水的催乳素又无法立刻“提刀上马”,所以新妈妈们大多会“奶水不足”。
但和宝宝的早接触、早开奶、早吮吸,能让妈妈更快地“意识”到:我不再是怀孕状态了,我生宝宝了,要给宝宝吃奶了。所以,越能体会当妈妈快乐与幸福的女人们,也许奶水会来得越快。这可不是婆婆们拿着满碗是油的猪蹄汤就能取得的功效。

所以,在面对没有奶水或是奶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三点是:
早接触,早开奶、早吮吸
经历千辛万苦,怀孕生下宝宝,但真正把Ta抱在怀里,放在胸口,看着Ta努力吮吸时,母爱的感觉会更强烈,内分泌会受大脑控制:“你真的是妈妈啦,快给宝宝提供粮食吧!”

所以,早接触、早开奶、早吮吸真的有助于“快点下奶”。
家人们一定要理解并关心宝妈
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母乳喂养真的特别需要心情愉快。这和备孕也要心情好属于一个“节奏”:越紧张、越焦虑,越不行。
家人们千万不要因为喂奶的事情苛责妈妈们,她们才是最心疼孩子,渴望给宝宝提供最好食粮的人。
多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懂得产奶的原理
我的月嫂曾说,妈妈的乳房就像一个“智能仓库”,拿出多少奶水,就会补齐多少。我非常喜欢并赞同她这个比喻,所谓奶水“越吸越有”,其实是妈妈和孩子“完美配合”的一种表现。

我们在保持心情愉悦的基础上,适当多喝清淡少油的汤汤水水,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喂完奶会真的很饿~)
对于“吃奶粉的宝宝,身体不够强壮”这种说法别在意——毕竟孩子身体的好坏,除了喝奶外,更离不开家人的悉心照顾。
所以,关于“母乳是给孩子的第一份最好的礼物”的说法,不仅在于它的抗原和营养,更在于妈妈们给予孩子深沉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