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孕妇是如何分娩的?古代存在剖腹产手术吗
剖腹产术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由于麻醉学、输血、输液、水电平衡知识以及手术方式、手术缝合材料的改进和控制感染等措施的进步,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
网络配图
首例活体剖腹产术发生在1610年,当时外科医生特劳特曼和顾斯第一次给产妇实行了剖腹产术,但产妇于术后25天死亡。
发展至今,剖腹产手术已经非常成熟,也逐渐让大众所接受。
2020年6月,郭玉媗由于先兆子痫,必须立即剖腹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诞生了“世界上最小的新生儿”,宝宝在24周零6天时来到了这个世界。她出生时体重仅212克,相当于一个苹果的重量,身高也只有24厘米,相当于一个矿泉水瓶的高度。 这是医生们见过的最小的宝宝,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生时体重最轻的宝宝,在ICU住了13个月后,7月9日出院时,体重已增加至6.3公斤。
网络配图
在传统中国,生孩子基本是九死一生的事,一方面古代医术不发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关注产科的医生太少。当时人们都觉得生孩子是污秽之事,分娩过程很多禁忌,也没有专门的医生,都是靠着稳婆。
而古代医学技术比较弱后,医疗卫生更是没办法和现在的条件相提并论。因此,古代孕妇在分娩时,经常会出现难产的情况,有时候即使顺利生下了孩子,也会因为后期的一些感染而导致死亡。
网络配图
这时候,相信会有很多人好奇,古代孕妇是如何进行分娩以及有哪些接生手段呢?其实,古代一般流行“竖式分娩”。古代孕妇首选的是坐姿分娩,即属于“竖式分娩”,除了“坐”,站立式、蹲式、跪式,也都属于竖式分娩。同时,竖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位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
除了“竖式分娩”,令人没想到的是,古代也曾出现过这一接生手段——剖腹产。为了减少孕妇死亡率,古人在分娩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剖腹产”。剖腹产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已出现。
最早的一条“剖腹产”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吴回生了儿子陆终,陆终的老婆生了6个儿子,个个都是剖腹产。也就是“坼剖而产”。
网络配图
再以后,在南朝历史学家裴骃所著的《史记集解》中,也记载了一条剖腹产记录:公元224年,当时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腹产”。据说,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人们更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古代的名人,中国上古时的治水专家、夏朝的创立者大禹,也是剖腹产。
网络配图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条中写道:“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修己就是大禹的母亲,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修己在石纽(今四川汶川)剖腹产生下了儿子大禹。
剖腹产是一种非正常分娩手段,古人往往将之视为神人圣贤降临世间的方式。除了大禹,商朝始祖契,同样是其母亲简狄剖腹产下的,即所谓“简狄焜剖而生契”一说。
尽管有众多的史料记录,但是,很多人都怀疑古代实施剖腹产术的真实性。
因为有很多问题,古代人处理不了。
第一个是麻醉,古代产妇如何忍受剖腹产带来的疼痛呢?
第二个是消毒,没有消毒,产后的感染会致产妇于死地。
第三个是古代医生在取出胎儿后如何缝合子宫切口呢?还是任其自然收缩止血?
这三个问题解决不了,古代人尽管实施了剖腹产术,产妇们的生命也难以得到保全。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应是在死亡孕妇身上进行的。古代孕妇难产而死后,一般要行剖腹产,取出胎儿后才能下葬。西方关于剖宫产的记载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据传,公元前715~前67年,古罗马颁布了《剖宫产律》,规定死亡的临产妇或孕妇,必须剖腹取出胎儿方可埋葬。这可能就是尸体剖腹产术的起源。这一法令维持了两千余年,1749年,西西里岛仍有一位医生因未将胎儿从孕妇遗体中取出而获极刑。
网络配图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看到了分娩过程的恐惧,剖腹产就等于解救了她们。而面对难产,传统的稳婆往往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剖腹产在中国就开始流行开来。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偏远乡镇,也开始流行剖腹产,这大多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出生日有着迷信的说法,想选个吉日生孩子而已。
网络配图
不管剖还是顺,受罪的都是产妇,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产妇。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那些危机的婴儿的,到后来女性们为了缓解疼痛也会考虑,但其实剖腹仍然避免不了疼痛。所以如何才能让无痛分娩推广开来,就像当初的剖腹产一样,给女性的生育更多尊严才是当下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