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产和剖宫产,哪种分娩方式更容易女性患上尿失禁?
很多产妇生完孩子,都面临一个尴尬事,就是:稍微咳嗽,发现自己憋不住尿。还有的在外边走路,等红绿灯,也控制不住要小便,每天上班都要多带几条内裤,苦不堪言。
产后尿失禁的主要症状包括: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哭大笑、上楼梯或提举重物时,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口流出,严重者直立、行路时即可发生。不时伴有尿频、尿急症状。
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是女性分娩引起的。那么,分娩方式和尿失禁的发生有关系吗?在一些孕妇心中,总认为,尿失禁和剖宫产有关,剖宫产是手术,对身体会损伤。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真是冤枉剖宫产了。

我国曾做过一项探讨妊娠和分娩方式以及与分娩有关的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结论是这样的:
在调查的368例产妇中,有51人(13.86%)在产后42天内至少1次出现尿失禁症状。
剖宫产、阴道顺产、产钳助产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4.22%、19.34%、42.86%,产钳助产分别与其它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阴道顺产组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剖宫产组。
由此可以看出,产钳助产,最容易导致尿失禁的发生,其次是顺产。而剖宫产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产后42天内尿失禁的发生率。
顺产产妇为什么容易患上尿失禁呢?表面上看,顺产什么损伤都没有,但是,实际上,产妇在生孩子的过程中,胎儿在经过产道时,盆底韧带和肌肉已经产生了过度伸张,或多或少的损伤了盆底软组织。如果在产后,没有休息好,盆底组织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就会一直松弛,导致尿道膨出,膀胱颈下降,尿道上段失去了紧张度而变为漏斗形,尿道相对变短而宽,影响了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出现了尿失禁的症状。

特别是如果出现难产,分娩时间过长,胎儿先露部位对盆底韧带及肌肉的过度扩张,胎儿压迫膀胱过久,致使膀胱被压处成瘘。而难产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为了让胎儿尽快降生,医生会使用产钳等助产包括臀位牵引、胎头吸引器等,可直接损伤盆底软组织,影响复旧可致尿道膨出,盆底软组织松弛,或有会阴切开裂伤等。此外,对于经产妇来说,张力性尿失禁可随着产次增多而加重,增加尿失禁的发生率。

产后尿失禁症状如果比较轻,可以进行一些产后盆底肌肉训练。一般产后尿失禁经过盆地康复训练后,多可在三个月内复原。若没有改善的话,还是要找妇产科或是泌尿科医生作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