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坐月子这10条细节把持好,不仅不会未老先衰,产后恢复还更快

熬过了十月怀胎,经过了十二级的阵痛,宝宝出生后又要经历一个月的“闭关”生活。虽说坐月子是辛苦的,但对于女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月子坐的好,脱胎换骨,坐不好,未老先衰,生完孩子后能好好坐月子真是太重要了。各位即将升级为准妈妈的女性朋友记住了,产后坐月子,能把持住这10条细节,不仅不会未老先衰,产后恢复还更快!
一、产后子宫的恢复尤其重要

生产后子宫的恢复尤其的重要,在生完宝宝之后,自己也可以在自己的下腹部摸到一个和自己拳头大小相仿的一个硬包。妈妈经常说我肚子里怎么还有一个硬块啊。其实那是子宫,她在生完孩子以后前两三天,有一个收缩的过程。现在我们提倡产后的宝宝的早吸吮,这对缩腹起一个刺激的作用。那么,生产后的子宫该怎么注意恢复呢?
1.及时排尿
产后,常常会嘱咐新妈妈要尽早排尿,一般在产后4小时小便。因为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黏膜充血、肌肉张力降低、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于卧床姿势排尿等原因,都容易发生尿潴留,使膀胱胀大,妨碍子宫收缩而引起产后出血或膀胱炎。
2.哺乳刺激
刺激乳头能帮助子宫收缩。因此,不妨在产后让宝宝尽早吃母乳,只要宝宝一吸吮,子宫就会收缩,宝宝频繁地吸吮,频繁地产生这种反射刺激,会使子宫的恢复加快。没有喂奶的新妈妈,也可以采取按摩乳房或是热敷乳房的方式,刺激乳头。
3.分娩后别“赖床”
老人都讲究分娩后要卧床,怕受凉。不过,产后6-8小时,新妈妈在疲劳消除后最好别“赖床”,第二天尽量下床活动,这样有利于生理机能和体力的恢复,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的排出。
二、恶露是影响子宫恢复的晴雨表
一般,为了更好恢复子宫,很多妈妈们在坐月子时候,吃些山楂、阿胶、莲藕等食物是可以帮助恶露排出的。在排恶露时候妈妈们要注意阴道卫生,最好每天都给私密部位冲洗,保持清洁,勤换护垫或卫生巾。在排恶露期间要记得是禁止性生活的,为了妈妈的健康,要忍住!
那么,妈妈们产后恶露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呢?

一般分娩后3—4天从阴道中流出的几乎都是血液,但很少有血块,颜色较红,这个阶段流出的东西通常称为血性恶露。
产后5—10天左右,血量逐渐减少,颜色也逐渐变淡,呈褐色或浅褐色,有较多量的子宫颈黏液及阴道的渗出液,还有坏死的蜕膜、白细胞等,称为浆性恶露。
产后大约10天后,恶露中基本上不含血,主要成分是大量的白细胞、表皮细胞,呈现出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白恶露。恶露一般在产后3-4周左右干净,5-6周时已与平时差别不大了。
观察恶露变化不仅可以了解和估计子宫复旧的情况,还可以反映子宫腔内有无残留物、感染、产道伤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其他异常。如果血性恶露多,并淋漓不尽,就要警惕子宫收缩不良,或是伤口在出血;如果恶露不绝,表明子宫腔内还有部分胎盘或胎膜的残留;如果恶露有臭味,伴身体发热,并且出现下腹痛或压痛,可能胎盘剥离面上有炎症,引起了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
三、盆底肌康复很重要
初为人母的很多妈妈们都有个难言之隐,发现自己每次一打喷嚏,下体就会有尿液溢出,让人十分不爽。原本以为只要选择剖宫产就会减少发生盆底肌肉松弛,产后就忽视了对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却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中招了。

在女性盆骨和下肢之间,只有盆底肌等支持结构。盆底肌像弹簧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并有多项生理功能,包括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咳嗽、打喷嚏、漏尿其实都是腹压增加引起的,其中漏尿在医学上也叫做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漏尿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妊娠、还有由腹压增加而引起的慢性便秘、慢性咳嗽、打喷嚏都会引起盆底肌肉吊力不足,弹性下降,从而使得网内的器官无法恢复正常的位置。当腹压增加的时候,里面的吊网就不能维持这些盆腔器,所以就会有尿液不自觉地从尿道流出。
有人说,剖腹产就不用做盆底康复?
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女性,产后都需要做盆底康复。因为怀孕时,在孕激素松弛素的作用下,盆底也会变得松弛,随着胎儿的慢慢长大,胎位下移,盆底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分娩后,随着胎儿的娩出,部分韧带松裂,“弹簧床”弹性变差,无法将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脏器脱垂等。所以,顺产和剖腹产的女性产后都需要做盆底功能评估!出现盆底松弛,真正影响生活质量的后遗症有的可能要到几十年后才反映出来。
四、注意产后私处护理
生完宝宝后,无论顺产还是剖腹产,新妈们的身体都有很大的变化,私处的变化尤其大,需要的呵护也不少。产后的私处一般会分泌出血性物质,很多妈妈会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顺产的妈妈还会有阴道撕裂、伤口疼痛的情况,容易引起各种妇科疾病。

护理第一步:注意清洁
月子里清洁身体,建议采取擦浴或者淋浴的方法,不要盆浴或坐浴,以免私处伤口感染。大小便之后用温水冲洗会阴,擦拭时应由前往后擦拭,或直接按压拭干,切忌来回擦拭,以免抹茶伤害皮肤。千万不要怕麻烦敷衍了事,冲洗时注意水流不要太强或过于用力冲洗,也不要让脏水冲进引导内。产后排恶露的期间,使用卫生巾记得要勤更换,刚开始约1小时更换一次,之后2小时更换一次即可。
护理第二步:按摩助恶露排除
顺产的新妈妈,可以以画圈圈的方式来按摩腹部子宫位置,让恶露顺利排出。而剖宫产的新妈妈因为有伤口则不能做这一动作。很多剖腹产妈妈会出现恶露不尽,一般是血气不足引起的。可以采用中药排恶露。益母草有活血化淤,促进淤血、恶露排出的作用;当归能补血活血,既补产后之虚,也可祛除产后之淤,都是非常适合产后足浴的中药。
护理第三步:营养均衡
新妈妈要保证每日的营养需求,为身体补充足够的养分,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的食物,以利于伤口恢复,刚生产完切忌不可大补。
护理第四步:充足睡眠
新妈妈产后要多注意休息,不要搬运、提拉过重的东西。在月子前2周内,如采取站立姿势抱宝宝,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五、坐月子饮食分阶段进补

月子期间的饮食要结合身体的状况分阶段进补。一般月子的前两周是孕妇的恶露期,这时候要非常注意饮食,避免影响身体恶露的排出。月子的后两周是补气补血催奶的时机,这时候应该增加进补。产妇进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产后第一周,第二阶段是产后第二周,第三阶段是产后三四周。
1、第一周是产后新妈妈排恶露的黄金时期,同时产前的水肿以及身体多余的水分,也会在此时排出。因此,第一周暂时不要吃得太补,以免恶露排不干净。在产后的第一周里新妈咪身体虚弱、胃口比较差,可以吃些清淡的荤食。
2、第二周恶露量减少,颜色变淡。产后腰酸背痛的症状这时候要及时缓解,建议食用麻油腰花减轻腰酸背痛的不适。
3、产后第三周时恶露大已排尽,这时候就是大力进补补气血的时机。而传统上坐月子煮的麻油鸡多半食用母鸡,也有人使用乌骨鸡。鸡肉能够补益五脏、养血补脾、强脾胃、补肾、助阳补虚以及活血止痛等功效。这时可以开始吃催奶食物了。汤水是催乳的良药,新妈妈可以多喝点木瓜鲫鱼汤、花生猪手汤等。
六、剖腹产后想快速恢复 这些动作不能做

一:平卧
因为剖腹产之后,随着麻醉效果的逐渐消退,就会出现切口的疼痛,而平卧位子宫收缩的疼痛最敏感,故应采取侧卧位,使身体和床成20-30度角,将被子或毛毯垫在背后,以减轻身体移动时对切口听震动和牵拉痛。
二:不活动
术后知觉恢复后,就应该进行肢体活动,24小时后应该练习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动,因为活动了肠道才能活动,肠道活动了才能排气,排气了才能慢慢进食,恢复饮食了才可以吃一些下奶的东西,让乳汁进一步分泌。这样助于产妇体力恢复,促进排尿、排便,促进恶露排出,还可预防肠粘连及血栓形成而引起其它部位的栓塞。
三:不敢大小便
剖腹产后,由于疼痛致使产妇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及时排泄,易造成尿潴留和大便秘结,故术后产妇应按平时习惯及时大小便,平时多喝水,冲洗尿道,预防感染,但是不要喝太多,膀胱有一些感觉的时候就要解小便。
四:坐浴或盆浴
进行剖腹产后的妈妈,在伤口拆线前不能淋浴洗澡,要保持腹部伤口的干燥、清洁,可用温水擦洗局部,或是请医生将腹部伤口做好防水保护后再进行淋浴。要注意的是:在产后四周之内子宫颈尚未闭合,不要进行坐浴或盆浴,以免引起子宫或盆腔感染。但是应该每日冲洗外阴2~3次。有侧切伤口的产妇,应该在每次便后均冲洗外阴。
五:性生活
恶露未干净或产后42天以内,由于子宫内的创面尚未完全修复,所以要绝对禁止性生活。如果为了一时之欢而忘了“戒严令”,很容易造成产褥期感染,甚至造成慢性盆腔炎等不良后果。恶露干净较早的产妇,在恢复性生活时一定要采取可靠的避孕措施,因为产褥期受孕也是常见的事,应引起重视。
七、产后不要整天卧床
产后一直卧床,不下地活动带来的后果——肥胖已经是次要的了,更严重的会是:尿潴留、便秘、下肢静脉血栓、产后尿失禁、盆腔炎,子宫脱落……
正常情况下,产妇在产褥期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产后恢复。经阴道自然生产的产妇,在产后6~12小时就可以起床做轻微的活动。产程时间短,体力消耗少的,根据自己的体力,还可以更早下床活动。

不过,一般产后两小时内应该卧床休息,同时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产后第二天就可以在室内随意走动,而且可以开始进行产后体操的主动锻炼。这样有助于产妇体力恢复,促进排尿、排便,促进恶露排出,减少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盆底和腹部、腰部肌肉张力的恢复。
破腹产分娩的产妇,在手术后第一天就可以下床做轻微活动,每天逐渐增加活动量,到产后7~10天也可以开始做产后体操。
如果是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心脏病等严重合并症的产妇,产后开始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就要严格遵医嘱了。
八、产后及时收拢腹部
这个收腹依是必备的,生完宝宝就用了,真的不错,撑大的肚子恢复的很好。因为当时是顺产的 所以7.天后就开始穿了,一个多月肚子就平了
九、产后不要碰冷水

月子不让碰凉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月子期间孕妇身体比较虚弱,应尽量避免冰凉、寒冷的环境。
坐月子期间,你确实应该注意尽量少接触冰凉、寒冷的环境。如果你的宝宝预产期在寒冷的冬天,那么建议你坐月子期间避免频繁地接触冷水。如果你的宝宝在盛夏出生,你也最好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下。还有,如果你经常开启冰箱门,频繁接触到冰箱里冒出的凉气,对你产后恢复也有害无益。
坐月子期间之所以要避凉,是因为中医学认为,产后你气血不足,元气亏损。这个时候因为你腠理不密,风寒凉气容易入侵你的身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导致你产后身体疼痛。因为中医学上的腠理,指的是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以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你的身体要靠它来抵御外邪内侵。
俗话所说的“月子病”有多种表现。坐月子期间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中医上称作“产后身痛”,是月子病的表现之一。这种不适往往跟坐月子期间新妈妈起居不够注意、感受风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等有关。因此,坐月子期间你还是要尽量避免风寒、注意保暖。
十、产后忌过渡操劳
一部分的新妈妈既要自己带孩子,同时还要做很多的家务。由于产道和外阴受损,坐着做事会觉得非常不舒服,有一部分的新妈妈就蹲着洗衣服、然后来做各种家务。
@原葵:洗衣服弯久了,腰快断掉了。
@孙玲儿:剖腹产,刀口疼还为了坚持母乳喂养抱着孩子喂奶,挂喂追奶,腰疼颈椎疼,现在做家务累一点都痛。
@馬尾:腰疼,尾椎骨疼,反正就是月子坐着喂奶搞搞坏了。
@念念风微凉:腰肌劳损和腱鞘炎,全是喂奶姿势不对造成的。
@小娇妹:抱着小孩有时候换姿势一只手会下意识的撑着床…… 然后手腕痛啊。
@营营:月子里老跪着,现在膝盖疼。腰也疼。

产后蹲着对于新妈妈盆底肌肉的恢复是非常不好的,要是长时间蹲着或许就会造成子宫异位或是脱垂。女性在产后最好是避免久蹲,平时也要适当走动,以坐和立为宜。同时女性产后虚弱,不能够太过于劳累,就算是条件有限也不要强撑着自己做完所有的家务,可以让另一半帮忙一起做家务。
产妇可以抱孩子,但是前两天最好不要抱,因为这个时候产妇的关节是非常脆弱的,抱孩子这样的动作都有可能会加重伤害。过完前两天可以抱一抱,但是时间不能太长。
产妇坐月子需要休养身体,这个时候是不能过于劳累的,很可能会落下腰酸腿疼的病根,这一点不能大意。
产妇过早从事家务劳动,或是长时间抱着孩子走动,都会伤到筋骨,造成手臂的酸胀,或是关节炎症,腿部受到重压也会留下不适症状,时常酸麻,静脉曲张,关节磨损严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