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妈妈与产后抑郁“正面刚”:成年人的每次成长,都是死里逃生

文 | 南嘉鱼
迄今为止,你遇到过多少迈不过去的坎?
你可能已经不记得了。
但每次快要放弃时,不知从哪冒出一股劲,硬拉着你走了出来。
再回头看时,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却很难忘记。
是谁说的:成年人的每一次成长,都是死里逃生。
回顾一下,自己有多勇敢。
01
2018年9月,上海浦东。
在锦绣坊的街道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整条街的栏杆,都被穿上了毛衣,量身定制的一样!
又过几天,事情变得更蹊跷了:栏杆上竟“长出”各种各样的小生命,有鹿,熊猫,雪人,还有各种花花草草!

行人不禁驻足,才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女孩子,她梳着齐刘海,穿着毛织的镂空罩衫,手里握着织针,忙不停地穿插、穿插......
没多久,一朵红玫瑰诞生了。

看着手中的玫瑰花,女孩嘴角上扬了一下。

“大小玩偶500个,覆盖栏杆500米。” 这是女孩毛晚和她朋友历时4个月的成果。
她不是志愿者,也不是行为艺术家。
她只是一名宝妈,曾饱受产后抑郁的折磨。
她没有什么大的愿望,只是想通过努力:
“唤起大家对产后抑郁的重视。”
“在快节奏的上海,想让所有妈妈的心,一起静下来。”
120天,一个90后妈妈腰坐酸了,手磨破了,只为给产后抑郁的你一些力量,向你证明:会找到出口的,别害怕!
原来,抑郁的人,也可以如此强大。
武志红老师曾说:人最落魄的时候,或许是最具力量的时刻!说的大概就是这位妈妈吧。
02
知乎上,看到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救笔记》。
一个小姑娘写的。
她抑郁的时候,还是个穷学生,看不起医生,吃不起药,更不想让家人操心。
但她没有放弃。
她说,“我们生活这个时代,还是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利用的!”
她开始在网上查资料,做笔记。

英文资料很重要,她不能放过。
想不到怎么翻译,就先用原话写上。
遇到干货,欣喜地用红色勾出。
她将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寻根究底。
她问自己各种问题,帮自己寻找答案。

扎心的时候,笔记会被泪水晕染。

没关系,再写一遍就是了。
在她的笔记中,你会重复地看见一个词:
Permission to be human.
准许为人。
《哈佛大学幸福课》中说:
只有两类人不会体会到痛苦,一类是精神病人,一类是死人。我们要准许自己做一个人,允许自己有体会痛苦的自由。
她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放过自己。
无论快乐、悲伤,都不能去否定自己。
每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她会画上一颗心,来奖励自己。
也表达感激。

在努力给自己疗伤的同时,她甚至已经开始学着:要怎样去爱别人。

村上春树曾说:“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
这个困境中的女孩,居然从未忘记去爱别人,相信她也一定会收获许多爱。
03
去爱别人,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很多时候,我们反而不会爱了。
Alex最近做的一期节目,就是关于这个话题。
Alex是一名主持人。
她是那种敢做自己的独立新女性:留超短发,带夸张的巨型耳环,把皮肤晒得黝黑。
但这个所向披靡的大女人,却在一期视频节目中,暴露了自己的软肋,和伤疤。
那是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心结。

Alex: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穿的很少,你说我.......”
“你记得么?”
“你说我穿的像个妓女。”
这件事困扰了Alex很久, 她终于能坐下来,和父亲面对面,平心静气地聊这个事。


父亲笑笑,答:“好像是有那么一档子事儿吧!”
Alex:“还有一次,我搞对象,你骂我,怎么骂的?”
父亲:“我差点抽你啊!”


Alex:从那次我就觉得,我们俩很难沟通,许多事,就选择不谈。
Alex 这番话,戳到了许多亲子关系的痛处:我说了你也不懂,那就干脆不说,任由误会加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堵墙,就这样建立起来。
显然,Alex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她已经不再责怪父亲,只想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
那是她从未放弃的一个心愿:去和父亲沟通。
无论父女俩有多大误会,那还是她的家人,她不愿放弃任何一次理解对方的机会。
所以,她将这期节目的主题定为:《我和我无法沟通的父母,坐下来聊了聊》
她邀请好几对家长和他们已经成年的孩子,面对面,敞开心扉地聊那些一直没说出的话。

尽管在节目中,父亲还是一口咬定:“你老不回家。你妈想你,我倒是不想,我一直都不想。”
Alex也回答说:我知道。
但我还是看到,对谈结束时,这对父女间的心墙有了一丝松动,某种东西流动了起来。
最后,当Alex 决定对父亲开放朋友圈,二人“砰”地碰杯,把酒言欢的那一刻,我意识到:
那流动着的,便是重新建立起的点滴信任,和更加深沉的爱。


电影《大河恋》中说:
我们生命中,有那么一些人,无论我们离他们多么亲近,无论我们多关切他们,我们仍旧无能为力。
可是后来,我开始明白,无论我们对他们有多么地不了解,我们至少还是可以爱他们的。
父母曾经带给我们的伤害,即便无法消除,我们依然是可以做亲人的。
原来,放弃恨你,也是在疗愈自己。
04
Alex 很棒。
她能够说出痛苦,直面过去,勇气可嘉。
但生活中,我见过很多人,选择了用更让人心疼的方式,来疗愈自己:
他们白天脸上挂着笑,看起来嘻嘻哈哈,大大咧咧。
却在夜里一个人的时候,遭受着抓心挠肝的折磨,要么饮泪入睡,要么彻夜难眠。
他们很像英剧《伦敦生活》中那个女人——表面上,对一切都不在乎,实际上,对自己面对各种问题手足无措。

他们努力让一切看起来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他们只想独自咀嚼那 “兹兹兹”的,像蛇蜕皮,蝉出壳一样的声音,隐瞒着成长带来的痛苦。
他们有时会自我攻击,贬损自己的价值。

却又强迫自己一次次满血复活,不愿放弃变好的可能。

马良的《坦白书》,是他们真心话,但他们不会承认: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
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
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
其实,
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可以驻足的地方。
最后,《伦敦生活》的豆瓣影评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
网友@海马区的突触说:
“原来,把生活过得这么尴尬的,不止我一个。”

而我想反驳,
你屡败屡战,苦中作乐。
这怎么能是尴尬呢?
这分明是强大啊。

作者简介:南嘉鱼 心理学爱好者,一个正在长大的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