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儿子要出书,家长竟然不知道!做好这几点,亲子沟通事半功倍
小明今年读五年级,由于小的时候随父母在美国生活过两年,所以英文一直很好,是班里的英语“学霸”。
同学们有不会的题都会问他,甚至会去他家里补习。
小明也很乐于帮助同学。
刚刚五年级的他萌生了“出一本英语辅导书”的想法。
然而每当他想使用电脑录入手稿的时候,他的父母都不同意。
他们担心他视力下降,担心他影响学习,但是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为什么要用电脑。
小明忍无可忍,终于忍不住吼出:“你们这是阻止我的事业!”
爸爸妈妈这才知道原来儿子还有这么了不起的梦想,甚至已经为此写了一沓密密麻麻的手稿。

廖一梅老师曾经说过,人这一生,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见了解。
亲密如父母子女,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还能如此不了解对方?
一定是这个家庭的沟通出了问题。
你以为你在说,孩子根本没在听
我这么说,这个家庭的爸爸妈妈肯定不承认,他们会觉得我们很关心孩子啊,我每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啊,我把他照顾得很好啊,等等。
大家品一品,这就是典型的事倍功半。
你花了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你们的精神沟通却少的可怜。
很多妈妈都有爱唠叨的习惯,一件事情会不停的说。
但是孩子们往往都不喜欢妈妈唠叨,所以你以为你在说的时候,孩子可能很本就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了。
你以为你多强调几次,孩子就会记住。
岂不知孩子压根就没往心里去。

孩子的潜台词你能听懂多少
这里说的潜台词并不是话外音,因为小朋友的表达还是很直率的,有什么说什么,没有那么多圈圈绕绕。
但是,就在孩子的直接的表达中有的时候也是蕴含深意的。
作为家长,要善于聆听。
还有的时候,孩子心里想的会不自觉地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
而这样的“潜台词”,作为家长,你了解吗?
三岁的雯雯原本是个文静乖巧的小女孩,可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在幼儿园里会因为玩具和别的小朋友争吵,在家里也是专门做一些家长不让做的事情,比如说从沙发上往地上蹦或者往墙上画画。
讲道理没有用,连打也没有用。
原本就因为工作累得够呛的妈妈实在没办法,只好求助于幼儿园老师。
原来雯雯妈妈这段时间接连加班,雯雯感觉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少了,心里没了安全感,就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妈妈多多关注自己。
雯雯妈妈恍然大悟的同时,不禁自责又后悔。

怎样做到事半功倍的亲子沟通?
我相信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上班一族,每天下班回到家其实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并没有那么长。
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这段时光,使亲子沟通顺畅高效、亲子关系更加亲密无间呢?
首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和他们产生共情。
想想你在单位里的解释被上司通盘否定,你是什么心情?这样会更容易理解孩子。
不论他们和我们说什么,是“我不喜欢这个老师”,还是“我想先看电视然后再练琴”,别急着先否定。
认真的倾听,及时的回应,试着复述孩子的话。这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认真的对待。
就算你接下来要说不同意,对于孩子也更好接受。因为他们不会觉得是家长随随便便就否定自己。

其次,在拒绝孩子的时候,最好多问一个为什么。
就像前文提到的小明,如果家长在不让他用电脑的时候,不是粗暴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拒绝,而是问问用电脑干什么,可能就知道了孩子的伟大的梦想。也就不会让孩子积压对父母的不满,甚至也许会主动帮助孩子。

第三,将命令转换为选择。
身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语气都是命令式的。
“快点穿衣服。”“把牛奶喝了。”“现在该睡觉了。”
下一次,建议大家不妨试试,给孩子提供多一份选择。比如说:
“宝贝你看你是想穿这件夹克衫还是那件牛仔外套?”
“你今天想吃牛奶面包还是米粥包子?”
“你看看这两本故事,你睡前想听哪一本?”
通过选择式发问,就把要去做某件事情的不情愿变成了在两个里面选一个,孩子的自主权得到充分满足。
小家伙应该会兴高采烈的配合。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它说明对于儿童的教育是非常精巧和精致的。
如果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靠的是家长和老师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么学会高质量的沟通方式,会避免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隔阂。
所有的能量都没有消耗,全部用于孩子的发展。
我相信,这是所有家长都乐于见到的。
关于和孩子沟通,您还有什么独家心得?欢迎留言分享。喜欢拾菀的文章,请您点赞,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