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饭时这些“反常”表现,宝妈别气恼,说明辅食喂养得很成功

文 / 母婴参考
2019-04-29 22:10

文 | 幸孕姐

《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世界上每一个幼儿都享有获得良好营养的权利,但母乳6个月后基本无营养,因此辅食的添加显得尤为重要。而根据过来人的总结,宝宝有这四种看似“反常”的表现,实则是辅食添加成功的信号,并且还代表宝宝身体发育良好——

一、宝宝伸手抓、或者用手指着食物

对于常人,这是一种非常不讲卫生、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但对于不会说话的宝宝来说,实则是在表达“我还没吃饱,再给投点食”的意思,而且这个动作也说明宝宝已接受辅食甚至已经爱上了吃辅食。

另外宝宝伸手抓取或者用手指,说明宝宝身体的生长发育良好。因为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和规律。就好比手,先是学会抬肩、再是伸膀,然后是双手抓物,最后是手指可作形状,像1~5的比划,OK姿势等等。

幸孕姐提醒:要注意孩子手部的清洁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二、宝宝伸手抓喂饭的勺

当然,这个动作也只能是小孩子的专属。不过宝宝这个动作并非是告诉父母他们觉得那个勺子有多好看,才抓过来欣赏。他们的真正内心OS是:快把勺子给我,我能自己吃。所以此时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给宝宝买婴幼儿专用勺子,让其学会自己吃饭,若宝宝不会吃,可给一把到宝 宝手中,让他们提前熟悉“战斗机器”,父母再继续喂饭。此时说明宝宝对辅食已经有一定的兴趣了,因为他们已经有征服之心了。

另外宝宝这一系列动作对于锻炼手眼嘴的协调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可有效促进脑细胞和运动神经的发育。

幸孕姐提醒:父母千万不要给宝宝塑料、瓷类甚至是玻璃类材质的勺子,因为宝宝皮肤细嫩,容易划伤。

三、用勺子到处敲打

幸孕姐小时候因为这个动作不知被揍了多少次,但如果你是个宝宝,那完全没问题。这个行为一般是在告诉爸爸妈妈,我已经吃饱了;或者是在抗议今天的辅食不好吃,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因此宝宝已经具备“评判”辅食的能力,知道了好吃与不好吃的区别。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动作其实是宝宝的一种探索行为。好奇是宝宝的天性,于是在猎奇心的驱使下导致宝宝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而这种好奇心、摸索欲都大大的利于宝宝大脑的发育。

幸孕姐提醒:如果这个动作打扰了旁人,父母要应想办法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然后乘机拿走勺子。

四、宝宝不停的玩弄食物

可能有的宝宝喜欢把食物放在手中抓、捏、舔甚至扔。此时其实是宝宝在认识不同食物的特点,是在与事物建立印象的时候。因此可能有的宝宝在后期看到绿色的蔬菜或者红色的胡萝卜就非常喜欢吃或者一点都不喜欢。那是因为宝宝对食物已建立有效印象。

幸孕姐提醒:父母不需要制止,父母甚至可以参与进来告诉宝宝食物的名字,帮助宝宝建立印象。

延伸阅读:添加辅食的3大冷知识

1、蛋清不能过早添加,建议10个月以后。因为蛋清中的蛋白分子较小,有时能通过肠壁直接进入婴儿血液中,使婴儿机体对异体蛋白分子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湿疹等。

2、吃鱼聪明?还是要看是什么鱼。比如海鱼含汞量高,并且以甲基汞的形式积聚在鱼体内,甲基汞会影响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因此父母做辅食要尽量避免含汞高的鱼类,像剑鱼、罗非鱼等。

3、鲜榨果汁宝宝少喝为好。一是因为含糖量高易诱发龋齿,而是水果榨汁后原始纤维被破坏,反而不利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J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