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时尚》杂志揭露:有人相貌丑到能把婴儿吓哭,试试有没有你

文 / 俏妈育儿心经
2020-02-13 08:36

导语:婴儿一般哭闹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要么是饿了,要么是尿了,要么是认生等理由。但结果并非如此,美国《时尚》杂志揭示,婴儿啼哭还有可能是被抱他的人“丑哭”了。

看到这个是不是瞬间心情不好了,我们看着那么可爱的孩子,想去逗弄一下,想去抱一下,这是人之常情,可你没抱之前,孩子好好的,你一抱孩子就哭闹不止。

科学杂志《心理学前沿》上面的一篇研究显示,如果婴儿觉得某个人相貌丑陋,或是长得不符合他的审美,在这个人抱他的时候,婴儿会产生恐惧,并不停地哭闹。

相信很多看到这个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我想抱个孩子,也要去整容一下吗?其实,我们也不必为此去做无用功。关于婴儿哭了,我们究竟是立刻去哄,还是延迟去才好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传统观念里,婴儿哭闹,一般人都说,等会再去哄,让他哭哭就好了,你这么快去理他,他就会得寸进尺。这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法,行为训练法。

每次听到这样的理论,看着宝宝因此而哭红的眼睛,声斯力绝的模样,就觉得好可怜。为了反对这样的育儿方法,曾经有人做过相关的实验。

约翰·华生用自己一家人的事实证明了,父母针对婴儿进行的各种行为训练,不但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到最后造成了他的儿子们,都没有正常的人格。

敢于面对自己错误方法的约翰·华生,最后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来一一推翻这个方法的错误的行为。

延迟满足法,人为训练孩子睡眠方法等,可能一时帮助妈妈解决了问题,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造就了孩子人格上的缺失。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著名女星孙俪曾说过,生第一个孩子时,也是按照别人给的经验,让孩子延迟哄抱,还按照方法训练孩子的睡眠。

这样的方法实行下来,她发现孩子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甚至有一段时间,都害怕自己的妈妈。后来她看到了约翰华生的那本书,才恍然大悟。

幸亏她发现得及时,积极地改变了育儿方法,很快孩子就又恢复了天性,和妈妈亲近了起来。后来生妹妹的时候,用的都是最新的方法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方法,竟然是以毁掉孩子为代价的教训,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旧的方法已然过时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接受全新的方法呢?

亲密育儿法(0——3岁)刷新你的观念

这个方法是著名育儿专家西尔斯夫妇在养育8个子女的经验+40多年儿科医生的从医经历+发展心理学“依恋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他们认为0到3岁的孩子,是培养孩子与父母关系的黄金周,而且他们的这个理论,不但没有违背天伦之乐,更是从婴儿幼小心灵出发。

孩子饿了,就要立刻给予满足,孩子哭了,就要去抱抱,给孩子戴去安全感。孩子尿了,赶紧去换掉,让孩子更加舒服。

这不都是人的正常需求吗?别以为婴儿小,对正常需求也是很敏感的。只有及时给予回应,宝宝才能更加有安全感,才能更加依恋自己的家人。

宝宝最终会断奶,有一天他会彻夜睡觉,这种高需求的育儿阶段很快就会过去。宝宝在你床上的时间、在你怀里的时间、吃奶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非常短暂的,但是那些爱与信任的记忆会持续一生。——《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亲密育儿法(3岁以后)掌握平衡寻求突破

3岁以后的孩子,对一切有更好更高的需求,这个时候,要把握好亲密育儿法的一个度。正常要求可以满足。

若是孩子大哭大闹为目的,让父母完成不可能的要求,这个时候的亲密育儿法,就要重新规划了。毕竟3岁以后的孩子,要学会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则了。

亲密育儿法一切都在平等交流下完成的,在整个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的天性,更能够建立完美的亲子关系,而利用亲密育儿法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是对亲密育儿的错误理解。

结语: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都是以扼杀孩子天性为代价的,我们一定要把这样的方法废弃。亲密育儿法,反而从孩子的天性出发,积极培养亲子关系,我们对这样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关于宝宝哭了,你会如何做?欢迎留言讨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