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婴儿,省长亲临护产,出生后国家鸣13响礼炮为他庆生
引言
宋朝《满庭芳》词中:“衣食前生注定,更何须、物外贪求。”就说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与后天的努力无关,但原生家庭的影响却是一出生便决定好的。原生家庭能影响孩子一生,其实这种影响不只指家庭环境父母行为的影响,身份背景也是影响因素。有的人一出生便承载了过多期望,比如在封建时期大户人家的嫡长子,他们甚至能作为一个国家的希望出生,这是一种文化制度,也是一种传承。
民国时期有一个孩子,他一出生便得到省长亲临护产的优待,这是由于他的身份——孔子的第77代传人,第32代衍圣公。他叫孔德成。

大多数人对孔德成并不熟悉,但对他的先祖可再熟悉不过,孔子是影响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人物,他开创的儒学曾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世代传承。在儒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学派文化,最终形成了以法治作为强制外在约束,以道德思想作为软性内在约束的社会制度。

统治者需要控制百姓的思想来巩固统治地位,儒学中的“君臣”以及“三从四德”的思想是统治者最好的选择。托孔子的福,儒学自创始后经过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拥有完整体系的控制封建思想的主要手段。由此孔子及其后代在各个时代的地位都十分尊贵,在宋朝时宋仁宗授予孔子后人“衍圣公”的称号并传承了几千年。后来“衍圣公”成为了孔子后人的独称。

第32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出生十分不易。第31代衍圣公孔令贻,也就是孔德成的父亲,如每一代的衍圣公一样承载着繁衍子嗣的重任。为了顺利绵延香火,孔令贻先后娶了一妻一妾,但正妻在婚后一直无子甚至不久后因病离世。而后孔令贻无奈娶了侍女王宝翠,但新夫人一连两胎都是女孩,为了保证纯正的血统,衍圣公必须由男孩儿担当,不得已王宝翠怀上了第三胎。令人遗憾的是,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孔令贻还没有确认第三胎是否能担起衍圣公的重担,便染病离世。

由于孔令贻的逝世,人们对这第三胎的性别保持高度关注。如果第三胎还是女儿的话,那么这世界上就再无衍圣公了,若是男孩还能继续担任衍圣公,把衍圣公的纯正血脉传承下去。为了以防王宝翠有“狸猫换太子”的戏码,王宝翠一直受人监督,在王宝翠生产时,北洋政府的士兵把产房围住,甚至连省长也亲自出场监督。

王宝翠生下儿子孔德成,衍圣公的称号终于能再被传承下去。得知此事后,整个北洋政府都十分重视,还在曲阜放了13响礼炮恭贺。可惜生母在孔德成出生17天后去世,孔德成被交由嫡母(孔令贻的妾室)抚养,而后孔德成获得第32代衍圣公称号,成为孔氏家族的官方代表和族长。

孔德成虽然有着血脉加持,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在他5岁时便开始学习,不仅要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还要在孔庙祭祀中担任主持角色。在他成长到十岁时,抚养他的嫡母也离世,最终只能被老师抚养成人。不断成长和学习的孔德成经过多年文化熏陶,不仅学业有成,甚至精通琴棋书画,而且由于样貌俊秀,成为一代内外兼修的继承人。更令人开心的是孔德成并不局限于孔子的传统理论,他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了新的文化思潮,对新青年文化也有自己的见解。

新思想汹涌发展后,儒学思想的地位不再如前。1935年,孔德成向国民政府请求撤销衍圣公的称号,而后世上再没有衍圣公,而是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在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台湾,在2008年离开人世。他作为孔子后人,与诗人白居易在《新制布裘》诗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中所传达的思想一般,不仅自身学习儒学还不负先祖众望并没有把儒学作为私家珍藏而是用尽一生传播儒学,这一辈子都在为儒学发展作贡献,的确是位合格的继承人。

结语
衍圣公称号的血脉文化与世袭制无二区别,衍圣公称号的取消不仅代表世间再无衍圣公,也代表天下再无功勋爵位世袭制,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作用了,我们现代生活依然需要儒学来更正思想约束行为,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我们要适度学习,不应该全盘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
参考资料:
《礼记释义》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