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知道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差别,并且会尽量说真话
大家好,欢迎回来观阅小编的原创文章,今天继续为大家输出有质量、有内涵的最新资讯,喜欢的朋友欢迎点击关注。
幼儿易受暗示。有意识的自传式记忆还有一个特点,即人们不仅知道所发生的事情,还知道自己是如何得知的,或者至少认为,你的知知识来源于过去一些特别具体的经验。例如,我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知道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但我很确定自己知道费城艺术博物馆的椅子和细雨的感觉是因为我当时正在那里。
有的哲学家将此归为意识体验的标志之ー。我如果说自己有意识地记得那天的吻,但却不相信自己曾有此经历,似乎就会显得矛盾可笑了。但是,虚假的记忆同样可以让人信以为真,因为我们可能同样错误地确信其来源。

大脑受过损伤而失去自传式记忆的人也无法记住自己知识的来源。例如,他们也许能够学会如何编写计算机程序,但却无法说出自己如何学会编程,新知识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甚至遭受轻微脑损伤但仍能创造一些新记忆的人,通常也无法了解自己的知识从何而来。
能够被法庭所承认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律问题。仅仅是对一名儿童说“他碰你了,对吗”之类的话也有可能导致孩子认定“他碰我了”。举例而言,我的儿子亚历克谢还在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回家后讲了很多关于副园长的可怕行为:他朝孩子们大吼大叫,暴打孩子,而且很严厉地惩罚孩子。
当然,我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但之后,亚历克谢告诉我,副园长住在地下的洞穴里每餐都要吃蝙蝠。原来,亚历克谢所说的只是流传在幼儿园里的诡秘传闻,而不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尽管这种传闻也许抓住了副园长性格中的某些特点)。

过去,人们认为幼儿之所以容易受暗示,是因为他们无法分辨谎言与真话、事实与幻想,但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看法并不对。幼儿知道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差别,并且会尽量说真话。幼儿容易接受暗示,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源问题所异致的,幼儿无法分辨自己从哪里获得信息,所以,校园传说或是诱导性提问都有可能与真实的记忆混淆起来。
我在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研究生杰西卡贾尔斯( Jessica Giles)很关心与幼儿有关的法制体系。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探究幼儿容易受暗示的特性是否与他们对信息源的理解有关。

我们给孩子播放电影并提问,其中,有一部分来源性的问题:“你怎么知道电影里的男孩黄色的靴子?你在屏幕上看到了还是男孩说的?”也有一部分用于评估幼儿受暗示的诱导性问题:“电影里的男孩有一双红色的靴子,对吗?”(但事实上,靴子是黄色的。)
对此,大家如何看待此事?欢迎在下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