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路1081弄内梅龙镇酒家的老洋房│名家专栏

△ 梅龙镇——南京西路1081弄
△ 梅龙镇酒家入口


壳件洋行和乌鸦公馆1911年8月18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壳件洋行房地产出售广告,说:
今有贵重地产洋房一所,该地产坐落在泥城外,即静安寺路159号。英册CB第1095号、1853号、1395号、2130号、2257号、CAD第2270号。计地17亩1分8厘8毫。上连新造三层楼大洋房一所……欲知一切详细及图样等或随时要买者,祈请驾临小行面询可也。如要到是处细看,亦请至小行取缄可也。再者,该屋落成后未有人住过。俟有拍期,再行布告。壳件洋行启。下面介绍“壳件洋行”。壳件洋行由怡和洋行职员及马立师洋行伙东刘易斯(George Lewis)等发起成立于1870年,初名“Lewis & Co.”,后来霍普金斯(Hopkins)和邓恩(C. A. L. Dunn)加入,而刘易斯退出,于是更名为“Hopkins ,Dunn & Co.”,不知道什么原因,公司取了一个古古怪怪的中文行名——“壳件洋行”,主要经营拍卖和佣金代理。以前,上海所谓的“拍卖”与现在人们讲的“拍卖”不是同一个概念。上海开埠之初及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许多外国的厂商和销售商在上海不设自己的办事处或商事机构,商品直接委托上海的商行代理,当货物进港后,由上海的商行以拍卖的方式进行批发、销售,商行根据销售额按比例抽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拍卖”的方式逐渐萎缩,据1920年登记,上海归入为“拍卖”的商行近五六家而已,壳件洋行是其中之一。



△ 清末民初的静安寺路静安寺路的门牌号基本上是由东向西,从小号到大号以秩排列的,“飞星公司”(The Eastern & StarGarage Co. ,Ltd.)是美商汽车销售公司,约1917年就开设在“静安寺路125号”,这幢房子现在还在,就是现在南京西路702号(青海路口,上海电视台对面);现在的陕西北路西侧的南京西路锦沧文华大酒店旧址,以前是著名的“沧州饭店”(Burlington Hotel),1920年的门牌号是“静安寺路173号”,这样可以知道,那幢出售的“静安寺路159号”大房子应该在现在的青海路与陕西北路之间的南京西路上。“上海幻影”还提供了出售的大房子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有当时住户的文字说明,说明是“159 Bubbling well Road,Shanghai”,而照片上的大房子与现在的“梅龙镇酒家”房子基本一致。毫无疑问,壳件洋行出售的大房子就是现在的“梅龙镇酒家”及相邻的地块。

△ 飞星汽车公司在静安寺路125号

△ 静安寺路飞星汽车公司。建筑还在,在南京西路上海电视台斜对面

△ 1920年沧州饭店的地址是静安寺路173号,就是现在的锦沧文华大酒店-II-
老房子产权变更的情况没有找到这幢老房子以后是否进入拍卖程序的记录,也不清楚这幢老房子以后产权变更的情况。“上海幻影”收藏了几张1914年前后由英国人Leslie Pardoe 拍摄的这幢老房子的照片,照片背面有文字说明,应该是入住者写的。其中一张(德文)说:
Haus “Ravenscourt” 159Bubbling WellRoad - Shanghai März 1914. M. Zimmer ist im Dachstock auf der Rückseite nach dem riesigen Garten LG.

△ 照片后的文字Haus “Ravenscourt” 可以音译为“拉文斯科特住宅”,也可以翻译为“乌鸦公馆”,保险点,我还是音译为“拉文斯科特住宅”吧。“BubblingWell Road”就是“静安寺路”,因为以前静安寺大门口有一口井,地下水充沛,井水不断地冒水泡,中国人称之为“沸井”、“涌泉”等,外国人称其为“BubblingWell”,静安寺叫做“BubblingWell Temple”,“Bubbling Well Road”就是静安寺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这段文字可以翻译为:“‘拉文斯科特’住宅 上海静安寺路159号。1914年3月。我的房间在阁楼背面,朝向大花园”。“上海幻影”提供的历史照片,在住宅出入口的建筑是有一个很大的大写的“R”,这应该是“Ravenscourt”的首写字母,是当年建造这幢房子时就有的。这位先生在诺大的房子里仅居住在阁楼里,但是,可以看到巨大的花园,显然,他只是房客之一;壳件洋行出售房屋启事刊登后,房屋并没有直接进入拍卖,而是出租。

△ 梅龙镇的老房子,出入口的门洞上有一个大大的”R“字,右侧的房子就是现在的梅龙镇酒家的老洋房
“上海幻影”还提供了1915年10月11日和1916年2月9日《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的两则关于静安寺路159号老洋房的消息,一条是结婚启事,说:
Wedding - Treadwell AllistonThe reception was held atthe home of the bride's mother, Ravenscourt, Bubbling Well Road, ...大概意思是:
婚礼—特乐斯威尔·阿里斯顿签到处设于新娘的娘家,即静安寺路拉文斯科特住宅。另一则静安寺路159号的民事诉讼,原文如下:
An adjoinment of tendays was granted in the British Supreme Court yesterday in theclaim ofMin Chong and Co.against Mrs. M. Alliston because the defendant was in a hospital and was therefore unable to appear. The plaintiffs claim Tls. 141.60 due for work done at Ravenscourt.", North China Daily News翻译如下:
昨天,英国最高法院在铭昌营造厂(Min Chong and Co.)诉阿里斯顿夫人案件中,裁定休庭十天,因为被告住医院,无法出庭。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在“拉文斯科特住宅”所完成的工作的141.6英镑。没有找到该民事诉讼的结果,也没有找到关于“拉文斯科特住宅”的消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说:中国的1海关两“即英国三先令”,当时,1英镑等于20先令,按此比价计算,141.6英镑相当于944两,这次的装修费用可不少,但是不会是整幢房子的装修费用。-III-
奚氏家族与“萼园”上海颜料商奚氏家族原籍江苏江阴,1860年太平军东进期间,奚润如为避战乱举家来到上海,在某颜料行学徒,1875年,自己创办了瑞康颜料号,店铺在英租界麦家圈永庆里(今山东中路227弄瑞康里)。据说,1881年,“海上闻人”虞恰卿初来上海时,经人介绍到瑞康颜料号学徒,虞恰卿家境贫寒,上海的马路很平整,他舍不得穿鞋,赤脚找到瑞康颜料号,当时颜料行还没有开门,店门虚掩着,于是,虞恰卿准备戤(音近gai,沪方言依、靠的意思,沪语“戤牌头”,就是依仗某人的势力的意思)在门口穿鞋,虚掩的被推开了,他曲着身体跌进了门里,身体的形状像一只大元宝,而恰恰在昨天晚上,老板奚润如还梦见有财神送来大元宝,看到跌在地上的虞恰卿开怀大笑,意为虞恰卿是就送大元宝来来的“赤脚大仙”。不久,虞恰卿从学徒晋升为跑街先生,十年后,虞恰卿脱离瑞康号,担任鲁鳞洋行等多家洋行的买办,成为上海滩商家巨擘、“海上闻人”。几年后,即1886年,年仅16岁的苏州人贝仁元经人介绍到上海瑞康号颜料行当学徒,成了虞恰卿的师弟,当虞恰卿离开后,贝仁元就成了瑞康颜料号的经理。1898年,奚润如决定退休,就把店铺交付给贝仁元经营,贝仁元十分感激师傅的恩德,遂取字“润生”,就是把老板奚润如当做自己亲生父母的意思,后来正式把“贝润生”作为自己的名字。贝润生经营的瑞康号颜料行有声有色,成为上海颜料行业的巨擘。瑞康号也是许多家德国公司的颜料代理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中国政府正式向德国宣战,德国原料进口中断,中国的颜料价格暴涨,贝润生囤积了大量的德国原料而暴富。1909年,贝润生购进法租界马霍路与葛罗路(黄陂南路与嵩山路)之间的华格臬路(宁海西路)北侧建设豪宅,同时也在东侧相邻的地方为恩师奚润如建造住宅。于是,均在瑞康号起家的奚氏、虞氏、贝氏成为莫逆之交,他们的后人也成为了世交。奚光华,号萼衔,是奚润如的次子,1930年出版的《海上名人传·奚萼衔先生小传》中说:“先生尊人润如封翁以商战雄于沪,其所首创者即今雄长商场之瑞康颜料号是也。早即世,赖贤母冯太夫人内外搘(支)拄,业廼不隳。先生兄弟稍长,遂乃其业,席先人之余,笃于用人,商务蒸蒸日上,门户亦广大矣”。奚润如早逝,由冯太夫人支撑门面,子女长大后,子承父业,把瑞康颜料号经营的有声有色,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巨富,兄弟俩成家后析产,华格臬路的祖宅,理所当然归长子奚萼铭所有,奚萼衔就另外在其他地方购置房子。

△ 奚光华《海上名人传》说:奚萼衔先生“置宅静安寺路,题曰‘萼园’,饶有亭榭花木、竹石鱼鸟之胜,往来宾客,一时贤俊。性犹好古,鼎彝图书,陈列满室中,摩挲抚玩,盖修然自得云”。静安寺路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海上名人传》说奚萼衔先生的“萼园”“饶有亭榭花木、竹石鱼鸟之胜”,毫无疑问,那是一个“私家花园”,占地面积一定很大。

沪西静安寺路一百五十九号为颜料商人奚萼衔之住宅。奚多财善贾,星宇连云。其妻邱氏,好佛心诚,特于二层楼另辟静室一间,为礼佛唪经之所。龛中供金制观音大士一尊,大士案下设圆桌一,两旁置茶几二,靠椅四,均属金质,巧小玲珑,金光璀璨,价值四千三百元云。可是,我在南京西路找不到一个“饶有亭榭花木、竹石鱼鸟之胜”的“私家花园”,也不知道奚萼衔先生的“萼园”在什么地方。有了贝聿瑞先生的指点,我在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中找到,静安寺路1051号登记的住户是“Yee Ngoh Yen”,“奚”是一个稀姓,上海人不念“xi”,而念如“yi”,而“Yee Ngoh Yen”就是“奚萼衔”的上海话发声;后来,我查到一本1948年上海市教育局编印的《上海中等教育概况》,书里收录的“弘毅中学”中记录,弘毅中学的地址是“南京西路1081弄30号”,也就是与“梅龙镇酒家”贴邻的房子,在学校简史中说:
(弘毅中学)创立于民国二十七年九月,设初、高中学于上海静安寺路之萼园旧址,并附设小学及幼稚园,由校董推任张发尧为校长,命俞九为副校长。二十八年二月,张校长离职。由校董推任俞九为校长,即添建小学部校舍。三十年九月,呈准教育部驻沪办事处立案。是年,敌军进入旧租界,本校本仍过去宗旨,继续办理,校长由诸世豪代理。三十二年一月,举行五周年纪念会,颇为社会人士所认识。三十四年九月,抗战胜利,俞校长复职。现在校董七人,聘王晓籁为董事,三十六年二月,增设第二部于南市草塘,学生人数年有增多云。

△ 1947年上海地图,可以看出梅龙镇酒家与弘毅中学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 《上海市中等教育概况》弘毅中学大门的配图。应该是建筑的东立面众所周知,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地区全部沦陷,许多学校无法正常上课,部分学校搬迁到租界里,租借民宅继续上课,更多的学校被迫裁减学生,甚至于关门大吉;同时,中国的许多地方沦陷,与上海毗邻的浙江、江苏大量难民进入上海避难,为了帮助学龄青年就学,上海人一起出钱,无钱出力,开办学校,解决失学学生的就读困难,弘毅中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的,校舍在“静安寺路萼园旧址”。在“校舍与设备”一栏中说:“校舍方面:占地约三亩半,西式建筑,系租赁性质”。毫无疑问,弘毅中学的校舍是租赁的,至于向谁租赁的,还有待于考证(弘毅中学1958年与励志中学合并后改名为“红心中学”,1985年,改名为“清华中学”,现在的校址在茂名南路144号)。如今,原来弘毅中学旧址的南京西路1081弄30号建筑已经拆除。

△ 梅龙镇老房子南立面梅龙镇酒家由俞达夫等人及自创办于1938年,店开在威海路上。据说俞达夫是戏迷,京戏《游龙戏凤》有皇帝微服私访梅龙镇的情节,遂取店名“梅龙镇”,开张后生意清谈,惨淡经营,俞达夫准备关门大吉。民主人士吴媚盘下了“梅龙镇”,无形之中梅龙镇就成了左翼戏剧、电影界人士的聚会场所不久迁到南京西路1081弄22号。中国的房地产档案混乱,查阅困难重重,要理清楚南京西路“梅龙镇”老洋房的历史和产权变更十分困难,好在我们是在“讲故事”,不是“打官司”,不必铢两必究、斤斤计较啦。
△ 梅龙镇老房子1914年的老照片
△ 2019年拍摄的梅龙镇酒家老房子,与历史照片基本一致
往期精选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一支联合国内外多学科方向 较早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产学研团队
/ 病症勘察 / 修复技术 / 传统建筑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