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运动还是不运动, 几年下来状态差别有多大?
博士说:体育除了给人一个好身体好精力之外,也传递了一种精神:竞争、合作、公平、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对输赢的正确态度.....很多东西不用你说教,体育运动中就都学到了。
我一直认为,体育运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非常重要。

我儿子两岁之前身体挺好,几乎没生过病。那时差不多每天都带他出去玩儿、晒太阳,至少上午下午各一小时。也带着出远门。上幼儿园以后开始生病,尤其是呼吸道不行,随着北京空气的恶化频繁发病并且发展到哮喘(遗传了他爸的过敏性体质)。
我没有像别人建议的那样给他吃中药“调理”,而是开始带他们游泳。那时候他三岁多、妹妹不到两岁。先是在家里的小泳池游了两年,我亲自带着,每周两次,风雨无阻。
后来又在一家游泳机构游了一年多。到了香港以后,除了自己游之外,每周仍然坚持上一次游泳课。
儿子问我:为什么早就都会游了还要上游泳课(他喜欢自己游,不喜欢上课)?我告诉他,是为了保持运动强度和体能。

有人可能要问,有那么多时间吗?有。我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其实很简单也很充实,基本就四件事儿:玩儿、运动、看书、弹钢琴。
从北京搬到香港以后,我发现寸土寸金的香港其实运动条件比北京好很多,加上空气好天气暖和,香港孩子户外运动时间大大多于北京的孩子。虽然学校操场小,但公共运动场馆很多,而且更有运动氛围,什么项目都有很多人玩儿。
尤其是足球,沿袭了英国人的传统,六七岁踢得差不多的孩子就进俱乐部踢了。到处都是郊野公园,周末都是带着孩子爬山的家庭。我们也很快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北京的时候我觉得这俩孩子算运动多的,到了香港,算是正常水平,暑假到了美国一看,我们属于运动方面亟待加强的。美国人对运动的重视和痴迷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就说我这边的俩干儿子吧:哥哥比儿子大半岁,弟弟比儿子小一岁,哥俩都人高马大。作为同龄男生,他们的运动量是这样的:三年级的哥哥踢了几年球了,现在在俱乐部踢,每周三次训练,室外场地,风雨无阻。
另外每周还有两个小时网球、一个小时篮球、一个小时游泳。周末一般有两场足球赛,每三四个月会有一次联赛,那就会变成四场比赛。二年级的弟弟呢不喜欢奔跑的项目,所以三次足球换成三次他喜欢的跆拳道,其他项目跟哥哥一样。
暑假期间,他们会上运动方面的夏令营,一天结束之后回来照样游泳打球.....

我觉得,这个运动量对我家这俩来说有点儿大,体能跟不上。虽然天生条件可能就跟我们不一样,但这兄弟俩的体能其实也是靠长年累月的运动建立起来的。
我问他们的妈:是就你们家这样,还是这儿的孩子都这样?她想了想说:“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这样,他们同学很多都是三项运动一起上。”
于是我想起来她去年的抱怨:“这儿白人太多,体育真拼不过他们,他们都是从两三岁开始就天天这么玩儿啊!” 所以你看大多数美国孩子(包括亚裔)的那种健康活跃的形象,多少都跟从小户外运动有关。

可能有人要问了:你不是一直强调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吗?为什么运动这个事儿要跟别人比呢?我的回答是:运动这个事儿还就是要比的!不跟别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个孩子运动还是不运动,几年下来状态差蛮远的。
运动的好处很多。孩子们坚持锻炼这几年,身体好了,很少生病,吃得香睡得着。儿子的哮喘也没有了,而且,开始跟他爸一起看比赛......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之外,户外运动是预防近视眼最好的办法。
他俩目前视力都非常好,不知是不是跟运动也有一点儿关系。最重要的是,他们变得更有耐力、更能坚持,不会遇到一点事儿就娇气抱怨。
因为体育除了给人一个好身体好精力之外,也传递了一种精神:竞争、合作、公平、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对输赢的正确态度.....很多东西不用你说教,体育运动中就都学到了。

更多儿童素质教育领域专业知识和育儿美文,请持续关注动博士!喜欢的话欢迎点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