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骂学生是二货,让她快去死,是为了激发刺激学生,我是个好老师

文 / 超元气酱
2019-07-16 11:17
“贱人、二货、不要脸”

“你贱不贱,你自己丢不丢人,你像个死人一样坐在教室里”

“你成绩这么差,是种的问题”

……

乍听这话,还以为有什么深仇大恨。

你能相信其出自教师之口,被辱骂对象则是自己的学生?

不尊重孩子、不遵守法规的教师,不配为人师。

今年13岁的婷婷,半年前转入商丹高新学校就读初中一年级。可在半年的学习生活中,婷婷却生活在班主任王老师的长期脏话辱骂中。

  • “下学期你不要来,你再要来,我把你捏死在教室里……”
  • “你贱不贱,你自己丢不丢人,你像个死人一样坐在教室里……”
  • “你咋老是这分数,怕是种的事……”

婷婷向媒体讲述自己的遭遇:

王老师上着课无缘无故就骂我,一节课最多能骂我八九次。

实际上,婷婷本身性格开朗,爱交朋友。

然而,在新学校里,王老师却不许学生和她交朋友:“只要一接触我,老师就会骂他们,说不能跟我在一起,跟那二x在一起,你们也会传染成二x。

持续一段时间后,婷婷无法忍受,将此事告知家人,家人不信。

无奈之下,从6月14日至7月5日,婷婷断断续续录下了王老师辱骂性言语超100条,总时长超20小时。

其中一条录音里,老师正诱导全班同学回答:咱班同学谁贱?

没有得到回应几秒钟后,他又喊道,谁贱?

接着,多人一起高喊出一个名字。

可是对于遇上情况,在记者调查采访时,王老师却只是回应称:“我确实批评过她,也让她捡本子或是让她站在座位上。

但对于诸如是否存在诱导全班同学回答“她贱不贱”的问题,王老师则表示:“我没有,咱们都是有素质的人”。

他解释说:自己教育方式没有问题,可能在言语上有些不妥。

有网友说:“如果没有孩子的录音,我是断然不敢相信这个出自一个老师之口,还是众目睽睽之下?这个孩子天天要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这样的老师不该惩处吗?”

是啊,即使没有素质的人吵架,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更何况是对幼小的孩子。

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

一个没有师德的老师,将会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这是教育吗?这是教育的悲哀。

该学校政教处的老师,对于这件是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再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

“他爱孩子就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有时候可能教育方式不当,出发点是好的,他为了激发刺激孩子”。

那我把你骂婷婷的话原封不动骂到你孩子身上可以么?!

持续了几个月的辱骂,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老师全部否认,学校政教处的老师在听完录音之后,竟然红口白牙的说这是老师对孩子的爱?!

这就是所谓的爱孩子?!

对不起,这样的爱,没有一个孩子承受的起了!

老师可以拥有惩戒权,但是个别老师的素质是不是也该提高一下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老师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满嘴脏话,辱骂学生,何为人师?

在婷婷心里,他是最邪恶的魔鬼,我想即使在她长大了以后,这个看法也不会变。

就是这个老师,这个获得了众多优秀荣誉,张贴在光荣榜上的老师,却在干着魔鬼的事情。

王老师辱骂学生,分明已经违反了《教师法》。

可是不仅仅是王老师,就连学校的政教处领导也是一致认为,王老师是爱孩子的,不过是教育方式不当、用词不当,但出发点是好的。

在他们看来,王老师算不上有错误,至少不那么严重,或许只是“爱之深、恨之切”罢了。

说实话,班主任王某的“恨之切”我们确实体会到了,但“爱之深”去了哪里?

压根就没有!

无论是学校还是涉事老师,都没有反省的意思,都没有意识到辱骂对一个女孩的伤害。

这样不尊重孩子、不遵守法规、不懂教育的教师,还如何谈得上“教书育人”?

婷婷学习不好,这是事实。

可无论聪明还是迟笨,无论成绩是好还是坏,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都受到尊重。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更容易相信权威,比如老师、家长;他们会在潜意识当中认同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老师的辱骂很有可能会转化为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导致自卑、自我怀疑。

教师诱导全班同学对婷婷进行“孤立”、人格侮辱,这种待人方式会被不谙世事的学生“习得”,用以对待未来人生中遇到的其他人。

体罚学生,给学生的身体伤害,侮辱、谩骂带给学生的心里创伤,二者的危害都不可小觑。

肉体上的体罚有迹可循,一道鞭痕,一块巴掌印,发青发紫肿起来的皮肤,都能成为证据。

可老师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人格侮辱虽也是犯法,但心理上的体罚终归是有迹难寻。

所幸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她通过录音证明了自己是受害者。

受害者在这个社会上最大的悲哀是: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是受害者。

在跟半信半疑的父母说这些事的时候,她需要证明自己没有错,不是自己不爱学习、淘气、不听话。

在终于忍受不了哭着给奶奶打电话的时候,她需要证明自己真的被人格侮辱,而辱骂自己的人真的是班主任。

抱歉,这是教育的独裁。这是心理的体罚,这是暴力的不正当合理化。

而正当的教育目的无法合理化不正当的教育手段!

张淑媚发表过一篇文章说:

老师在思考学校教育的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的教学方法对儿童最有效”“儿童需要怎样的教学内容”,或者是“我们要如何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如果功利点的话,会提出的问题则是“怎样才能提升儿童的成绩”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企图想找出达成某些教育目的的手段,希望藉由某些方法或方式达成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

在这些方法中,我们首要关注的是手段的有效性,至于手段是否合于教育性则是其次的问题。

在这样的思考逻辑下,也无怪乎在传统中经常使用“为了孩子好”这样光明正大的理由,对儿童种种的所谓“偏差”行为进行斥责与鞭打,以父母师长对儿童成绩与品格的殷切期待去合理化对儿童的不常待遇。

这样的逻辑从人权的观点来看,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只关注教育的结果,也必须同样在意教育的过程,目的并不能把不正常的手段合理化!

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婷婷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沸沸扬扬的那个二十年后打老师的人,巧的是,那时候的他也是十三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只希望你开心快乐。

即使目前这位老师已经被停职处分,但是谁知道风平浪静后会不会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在教育队伍中?

身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告诉孩子该如何保护自己——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1、多多学习育儿知识。

了解少年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了解成长过程的敏感期,并了解在孩子每个敏感期阶段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2、提高警惕性。

不要认为新闻里诸如性侵犯儿童、猥亵、校园暴力、老师辱骂、年少帮会等恶劣事件不会影响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你的孩子投胎的时候没有跟上帝签协议,你也不是多高级的领导恶人不敢动你家孩子,经常警醒预防才是正道。

3、信任孩子,注意维护亲子关系。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有事跟父母说,设身处地的理解小孩的无奈和痛苦,不要因为自己已经长大就忽略“成长的伤痛”。

比如这个新闻里的孩子最初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是不太信任孩子的,直到有了录音,从本质上就是父母不信任亲生女儿,却信任一个没有什么交集的“恶毒老师”。

切记,只有父母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帮他们解决小困难小委屈,当孩子遇到大的困难的时候才会告知你。

4、注意孩子的反常行为。

诸如某段时间生病突然增多,孩子的作业本课本经常性损坏,孩子的衣服明显比以前脏乱,原本活泼爱笑突然不爱说话了……

类似现象很可能说明孩子正在面对某种对他来说很严重的困难,家长需立刻介入。

5、从小教育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这听起来没什么,但其实并不容易,哪怕是成年人也有很多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

从小少恐吓孩子“不许哭”,年龄较小要允许孩子“哭闹”,大一点要引导孩子除了哭之外的表达方法,比如准确用词描述自己“难受”“心里不舒服”等等。

同样也不要在孩子高兴自己取的成绩的时候“泼冷水”,类似“你这样骄傲下次肯定不行了”等等,允许孩子充分表达兴奋和开心。

6、重视孩子的负面情绪。

不要认为小孩不该有“痛苦”,对成人来说无关痛痒的事情,可能对孩子来说会造成强烈的心理负担。

哪怕孩子有错,也要注意倾听孩子诉说,除了解决具体问题也是鼓励孩子表达的良好方式。

7、不要过度强调“老师的权威性”。

很多家长为了省事会经常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老师收拾你”,这样的说法弊端远远超过利。

小孩的“向师性”是天生的,但家长要引导好不要在孩子心里留下“老师的权威神圣不可挑战”的印象。

因为你没有“择师权”,你无法预测孩子将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

如果老师为人正直善良对孩子很好,那是孩子运气好。

但如果孩子运气不好遇到新闻里的“老师”,孩子心理老师过高的“权威性”会把她逼上绝路。

8、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原罪”。

很多家长在自家孩子被老师批评,或者跟同学发生争执时,第一反应都是“为啥不针对别人就针对你,肯定是你有问题”,但我们不能低估人性的恶。

参考教师歧视等案例就可以发现,针对的原因可以千奇百怪,哪怕是一个眼神都能成为对方作恶的理由,包括很多家长认为的“成绩好“这张护身符,实际中也不能保证幸免。

9、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错或者理亏就该受到侮辱。

这又是一个重大误区。比如很多家长觉得自家孩子成绩差老师看不顺眼受到侮辱也是活该,甚至以此激励孩子“你要成绩好老师就喜欢了“。

首先成绩差未必是“错误”,就算真的是犯错,也不该受到侮辱,难道工作中犯个错领导可以当众辱骂么?

这样的激励手段不但毫无作用,还很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10、不要因为自己的无能要求孩子无限忍受。

现实操作中很多小规模欺凌或教师辱骂并不容易取证,普通家长也确实没有能力与教育体制或者学校相抗衡。

但首先要做出一些尝试,尽力而为,比如转学转班要求赔偿等等。

有些家长因为自己能力差,哪怕真的认为老师有错也要哄骗孩子“听老师话”,生怕在孩子心里老师权威性下降后导致孩子不够听话成绩下滑。

成绩当然重要,但诚实更重要。

家长本就有义务为孩子分析利弊讲明道理,带领孩子面对复杂的世界。

连一个老师的“缺点“都不敢剖析给孩子听,孩子又谈何成长?

当然,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受到伤害,请务必“一告到底”,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方便轻易原谅伤害你孩子的人。

比如此案,律师已经给出了建议,是否可以控告“侮辱罪”,要求公安机关予以立案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追加学校为被告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不要嫌麻烦事大,亲骨肉如此受罪,还能怕麻烦么?

哪怕最后官司输了,最起码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重视我的感受,想尽一切办法帮我”这颗种子会种在孩子心里。

父母的行为并不需要是“完美的”,但“竭尽所能帮助孩子”的态度需要完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