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3》口碑扑街:好老板和好家长都有这5个共同点
热播真人秀节目《中餐厅》第三季开播没几集,口碑已经有扑街之势,豆瓣评分一路跌至4.1。
可是这一季的成员配置,却是三季以来最高级的:店长黄晓明、金马影后秦海璐、流量小生王俊凯、当红小花杨紫、国家级大厨林述巍。

这样一个顶配团队,如何就口碑扑街了呢?观众们觉得,这个锅应该由店长黄晓明来背。
黄老板是个怎样的领导风格呢?节目组给出了总结:
1. 命令式关怀;
2. 不容置疑的权威;
3. 字数越少越好;
4. 安排绝不说完整。
网友们纷纷点评:晓明哥这是真把自己当霸道总裁了啊。

回顾黄老板在节目中的表现,几乎完美避开了优秀领导的所有品质,又踩中了问题管理的全部的坑。其实,管理一个企业和经营一个家庭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好老板和好家长也有许多共同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
共同点一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黄老板的口头禅是“听我的”,不管是谁住哪个房间,还是该买什么菜,还是以什么形式上菜,都要“听我的”。他还出品了晓明经典语录:“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他请团队其他成员发表意见,其他所有人都表示以套餐形式上菜是问题所在,而他却一口否认,完全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当然,老板的一部分职责就是掌控大局,必要时排除众议做出决断。但更多时候,老板需要倾听团队每一个人的想法,而不是把企业变成自己的一言堂。
好的家长也是如此。他们会经常询问孩子的想法,采纳孩子的意见,把孩子看作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合伙人。小到这一顿饭吃什么,大到下一年家庭的财务经费,都可以与孩子共同商定,有些事情甚至可以由孩子决定。享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孩子,会更有自尊感、责任心、自信心和决断力。
这里要注意的是,倾听孩子的意见不能只流于表面。有的时候,我们在征求孩子意见之前,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如果孩子的想法与我们一致更好,不一致还是按我们自己的想法办。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也会打消他参与家庭生活的热情。我们要做的,是真正地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尊重和倾听,保持开放的态度,愿意随时调整自己的安排和计划。
共同点二
会肯定他人
中餐厅开业第二天,中午一顿饭的营业额就达到了一千六百多欧元,远超过了最初设定的全天营业额过千的目标。虽然这个过程中有不少混乱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每个人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黄老板一句辛苦了就打发了大家,继而就转入对团队成员的批评、指责和推卸责任。林大厨忙了一个中午,一个人干着三四个人的活儿,却被指责做菜慢,应该为中午的忙乱负责。如果你遇到这样的老板,是不是辞职的心都有了?

我想起之前参加的单位的科研年会。在总结上一年的工作时,领导们带领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顾、总结并写出这一年中我们做得好的地方。当我们在一张特大的白纸上写出了自己这一年的成绩时,自豪感油然而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也更强烈了。之后再讨论可以改进的地方时,我们就是在为自己的集体集思广益的贡献者,而不是被批判和否定的问题个人。
好的家长也是如此,他们会时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肯定、赞美、认同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的孩子,在人群中是会发光的。他会内化父母对他的态度,形成坚实的自信和自我认同,不会轻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肯定孩子也是有学问的,绝不是一句“你真棒”就了事。最重要的是家长发自内心地看到孩子的美好,摘下挑剔批判的眼镜,换上欣赏赞美的眼镜。如果要说技巧的话,那可以关注孩子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积极影响,并及时把这种影响表达出来,必要的话表达感谢。比如,孩子主动收拾了自己的玩具,我们可以说:“哇哦,客厅看起来整齐多了!”孩子分享给我们一块饼干,我们可以说:“嗯,真好吃,爸爸/妈妈好喜欢,谢谢你呀!”
共同点三
擅用肢体语言
这一季第三集播出以后,网上对于黄老板的表现一片恶评,最让网友们无法接受的,是他对待员工的态度,而这态度正体现在他的肢体语言中 。有网友犀利地指出:黄晓明猛拍林大厨后背暴力催菜,用手指点着别人鼻子指责的样子,实在是可恶。


还有黄老板最惯常使用的手势:手一挥,阻止别人说话。

这些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就是:粗鲁、无礼、缺乏尊重。而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是会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员工的尊重、支持和关心的。比如,他在与员工交谈过程中,可以用手掌轻碰对方的胳膊肘,或者轻拍对方后背。如果是异性,则只做出这样的动作而不真正接触。
同样,好家长也擅长使用肢体语言来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共同完成一件事时与孩子击掌庆贺、称赞孩子时竖起大拇指、安抚孩子情绪时轻抚孩子后背、开心游戏时把孩子举高高、上班前和下班后与孩子热情拥抱等等,都是在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
共同点四
给自由,更给支持
第一集中,黄老板在菜市场放出豪言壮语,把菜单设置权交给林大厨:“你是大厨你来定。”
结果不久之后,供餐期间出了状况,黄老板又强势收回所有权利,回到“听我的”模式。
看起来像不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先是控制,后来接触到“爱与自由”的理念,我们决定给孩子“自由”,于是开始放任不管,等孩子出了状况,我们又批判“爱与自由”,变回控制的父母。
其实这是误解了管理中的“授权”和养育中的“自由”。管理中的授权,把权利授出去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跟随着密切的跟进和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提供资源、反馈、方向、允许犯错等。权利可以下放,责任却不能推脱。
同样,养育中的自由并不是说家长可以对孩子不管不问,而是需要提供持续的支持。
我有一位朋友,对我强调给孩子自由很不理解。她说她从小就挺自由的,做什么事情父母从不干涉,可是她不觉得自由有什么好,反而有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她记得小时候有次想学做饭,就问妈妈该怎么做,但妈妈告诉她:“想学自己去学,不要来问我。”
这其实就是少了支持。孩子有自由选择是好事,但因为孩子经验缺乏、能力有限,很容易遇到挫折。这时候,给孩子他需要的支持就是父母的责任。这种支持可以是行动方面的,比如给想学做饭的孩子示范一些基本操作,更多可能是情绪方面的支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倾听他、理解他、接住他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被看见后,常常自发就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共同点五
关注解决问题多过追究责任
在经历了开业第二天午饭的忙乱后,黄老板对团队成员提出的改进建议充耳不闻,而是直接把锅扣在了林大厨头上。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还是追究责任,能看出一个领导水平的高低。
企业中责任明确当然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在问题发生的当下,好的领导会凝聚团队力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指责下属、推脱责任上。
家庭生活中更是如此。企业讲究的是效率和效益,而家庭讲究的是亲情和关爱,所以家里发生的许多事情根本不需要追究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碗,打翻了一杯牛奶,不需要因此跟孩子发火,只需要快速处理问题:把碗的碎片扫起来,把洒在地上的牛奶擦干净。
即使有的时候孩子的错误大了一些,直接解决问题依然比追究责任更重要、更有效。
比如,孩子扔东西伤到了家人。与其指责孩子、要求他改掉坏习惯,不如把孩子看作一个团队,请他一起来解决问题。邀请他帮助给受伤的家人擦药、贴创可贴、给家人安慰。追究孩子的责任会让他立即进入自我防卫状态,本来的悔意也会变成愤怒的反驳;而在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能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产生真正的悔意并做出弥补的行动。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礼记·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论是管理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经营一个家,还是一个国,都需要智慧,而这些智慧中有许多是相通的。愿我们都能在不断学习中获得更多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人。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这个事情不需要讨论”
“就这样,都听我的”
即便是成年人,这样的话都会感到压迫感
更何况孩子呢?
如果你总控制不住自己要对孩子发脾气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没耐心想要控制孩子
戒吼课程的实操方法,会给你实际帮助呦~
作者&主播介绍
宏子,“尹建莉父母学堂”特约作者&主播,美国私立高中教师,家庭教育和蒙氏教育爱好者和研习者,家有男娃一枚。坚信育儿即育己,坚持学习最优秀最先进的育儿理念,愿意将自己的育儿心得与更多人分享。个人公众号:“宏子育儿手记(hongziyuershouji)”。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