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给抗疫一线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让人落泪:懂得珍惜,是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文 /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亲子平台
2020-02-11 17:39

在这里,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

最近,一个14岁女孩写的一封家书,让无数网友泪眼婆娑。这个女孩名叫孙婉清,她已经好多天没有见到爸爸了。她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武汉疫情爆发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疫一线的工作中,而她被迫“留守”在家里。在信中,她传递了对父亲深深地问候,温暖地鼓励,迟来的歉意,以及对战胜这场疫情的坚定决心。短短两百字,透露了太多对父亲深深地敬意和满满地关怀。在采访中她提到最多的,担心爸爸有没有按时吃饭,休息是否充足。每一次视频通话,她总会对父亲说:“爸爸,记得吃饭!”这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深深的爱意。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曾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将为患者尽心尽力。父亲说过,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誓言。女儿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懂得医生必须严谨负责,“错,就是一条生命。”父母的观念和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并终生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在孙婉清眼中,她更重视生命,也更注重亲情。

在这场疫情下,也许我们不能奋战一线,但我们能教会孩子珍惜生命和爱护家庭。这是给孩子一次成长的契机。01父母遵守规则,孩子才会珍惜生命前不久,微博上的一条聊天记录火了。一个小伙子因为自己的父母不愿意戴口罩出门,谈了三年的女朋友和他提出了分手。女孩给出的理由是:我妈说了,这个时候不戴口罩的父母肯定不讲理,不能嫁。这是一段普通的对话,却暴露了男方父母对规则的藐视,更是对健康,对生命的不重视。病毒来袭,出门戴口罩,已经成为出行的一条行为准则。不守规则,不仅反应着一个人的品行和内涵,更是对生命的轻视,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发生了那么多起伤亡事故后,为什么还会有人无视规则?高赞回答是: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这些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在生命安全面前,父母不遵守规则,是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也暴露出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心理态度,人格品质,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就已奠定基础。在病毒面前,它随时可能威胁我们的生命,而父母对待生命的态度,会让孩子耳濡目染。

不管是勤洗手,还是戴口罩,父母先学会遵守规则,珍惜生命。来自父母的榜样,才是深深打动孩子的“利剑”。02“最美逆行者”的故事,值得讲给孩子听这次的病毒,起源于“野味”,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2003年的非典。许多人在那场疫情中经历过生离死别 ,有些患者留下了终身残疾,至今痛苦。只是,那场灾难似乎对全社会的教育不够。十七年后的今天,历史重演,疫情爆发。而这一次,大家终于正视到了这个问题。各地启动一级应对,“火神山医院”以中国速度搭建完毕,每个人都不会置身事外,集举国之力与病毒赛跑。山东的一名医护人员,十几天未与家人见面,她在隔离病房与家人视频通话,孩子看见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孩子的姥姥含着泪安慰她:孩子不要紧,你好好工作就行。她隔着屏幕大喊:我知道了,娘!这一幕,让太多人想落泪。
疫情爆发之后,一大批人奋战在抗疫的一线,他们被称为“最美逆行者”。他们可能是爸爸,是妈妈,也可能是孩子,但是为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保护着我们。我们除了给孩子解释病毒,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之外,还要和孩子讲一讲那些感动的人和事:有一大批科学家紧急研发抗疫药物 ,日夜兼程;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奔赴一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被需要的病患;大批工人,取消春节假期,加班加点生产抗疫物资;更有很多社会的爱心人士,凭借自身的力量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正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疫魔战斗。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应该被尊重与铭记。请把疫情面前的“正能量”传递到孩子的心里,让他感受到爱与力量,让孩子时时刻刻记住,那些为了我们奋力前行的人,应该被永远记住。如此,孩子更能懂得生命可贵。03生命里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让孩子成长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被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死亡人数也不断增加,生命对于我们而言,显得更加珍贵。当我们报出一长串冰冷的数字时,有几个孩子能明白生命的意义?其实,每一个父母,都缺少一堂关于“生命教育”的课。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生命,是从死亡开始。在中国,很多父母忌讳与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在一项关于“关于死亡”调查中,发现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展开死亡的话题,50%的父母认为死亡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们身心不利。正是因为缺乏对死亡的概念,才会让很多孩子不知生命的轻重,也不懂得珍惜。让孩子认识死亡,是父母的必修课。“所谓医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这是钟南山院士的父亲对他说的话。钟南山院士出生在双医学的世家,从小到大他几乎是跟着父母在医院里长大,父母为病人尽心医治,严谨地推理诊断结果。父亲从小便培养他医学知识,甚至让他参与实验研究,常常对他进行“特殊”的生命教育,让他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从小便清楚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他从小感受到了使命感和成就感,也对生命有一种敬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能让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学着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有人说过:死亡教育犹如一支小小的疫苗,能极大增强生命的抵抗力。

对死亡的认知,能激发孩子对生命的渴望。

最近网传一段话,虽不确定是否为李院士所说,但真的值得社会反思:

是的,这场疫情,来势汹汹,它考验着整个社会,也考验着许多父母。

但也因为这场疫情,让很多人谨记教训,从此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而父母,不妨抓住生命里的这个细节,让孩子明白无论幸福还是痛苦,都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只有经历过,或是感受过,才懂得珍惜。

不要等到命悬一线,才知“吉祥如意”,不要等到劫后余生,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生命里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让孩子成长。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话:人生最高贵的善良,是对生命致敬。诚然,生命是一场使命,更是一份永久的爱。告诉孩子,对生命保持热爱,是人生的最高修行。余生,请学会好好珍惜!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授权。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成长课程用一个课程,撬动人生改变

萨提亚育儿

ID:satirxlqinzi

让心理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欢迎关注实用心理学平台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

ID:satirdauquan

简介: 亲子|婚姻|个人成长|管理实用心理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