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小狗撕碎打烂!”求助,我娃是有暴力倾向吗?!

文 / 贝妈爱饭粒
2020-03-10 00:31


前两天有个公号读者妈妈和我私信聊天,很着急地和我说她儿子的情况,她说,

“我儿子三岁,我们家庭教育里一直都是引导他有同情心懂礼貌,平时大人也是这样以身作则的。我们家有一条宠物小狗。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儿子对小狗的态度特别凶,昨天更是把我吓到了。他一个人气鼓鼓地坐在小板凳上自言自语说,‘我要把小狗撕碎打烂!用筷子戳小狗的眼睛,然后把他送到外太空去让怪物给吃掉。’

他爸爸听到他这么讲非常生气,爸爸说孩子这么小就那么语言暴力长大了可怎么得了?于是把儿子狠狠地训了一顿站在反思角站了半个小时。后来我和他爸一起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觉得特别奇怪,怎么一向温和爱宠物的儿子就变成这样了呢……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和贝贝的对话,有一天和他戏聊到是不是想要小弟弟的问题。

:“妈妈觉得有个小弟弟很好哦,可以陪贝贝一起玩车呢。“

贝贝:“小弟弟会抢我的车吗?“

:“也是有可能的,在小弟弟很小不懂事的时候。可能你需要多分享给他。“

贝贝:“我不要小弟弟!我要把小弟弟踢走,把他关到小黑屋里!哼。“

:“哎呀,小弟弟被踢痛了呢……小弟弟说,‘我只是在和哥哥学习怎么玩车呢,玩一分钟就还给哥哥。呜呜,小黑屋里好可怕呀。’“

贝贝(沉思两秒):“好吧,那我把弟弟抱回来。但是你要知道分享哦!不可以抢玩具。“ 呵呵,是不是有看到家里同款娃的影子?这样的对话看起来虽然很「无厘头」,但里面却有着对3、4岁的孩子发展特点的充分理解。

发展特点一

意识到语言的‘攻击威力’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特别喜欢把屎尿屁挂在嘴边,这可能是在他们的小世界里觉得最脏的东西了,一旦把这些话说出来,又好玩又有杀伤力。 于此同时,随着语言和情感的发展爆发,他们开始把家中抚养者平时批评的语言;或者动画片里看到的对反面角色说的语言默默记在心里。然后,在某些特定场合从他们自己嘴里表达出来,用来表达内心的「生气」「愤怒」等情绪。

发展特点二

想象和现实相混淆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但有的时候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比如,在问他想不想要一个小弟弟的时候,他的思维里仿佛这个小弟弟就已经真的存在在他的身边。而且,他们的想象还来得格外夸张,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特征或使用夸张的语言。这就回归到上面那位妈妈的困扰。孩子为什么要对小狗「恶语相向」?我让这位妈妈回去观察,最近一段时间家里的小狗是不是自我保护比较强,孩子靠近的时候会警觉地躲开或者发出低沉的叫声。 后来这位妈妈告诉我,还真是!前些天带狗出去遛受了点惊吓,最近很不喜欢别人靠近它。那差不多就能找到原因了,宝宝像往常一样去逗小狗玩,但是小狗对他的低沉叫声让他吓了一跳。于是在孩子的脑海里,就脑补了各种夸张的画面,觉得小狗变成了坏人,要把坏人打倒。

可是小小的他们显然是打不过小狗的,那只能靠语言来保护自己。于是,靠着平时积攒下来的小语言,宝宝开始用自言自语发泄内心的生气。那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直接给孩子贴上「语言暴力」「没有礼貌」的标签显然是不对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孩子的想象现实相混淆的发展特征,利用编故事去化解孩子内心的小生气。 比如,当出现小狗对孩子靠近的抵触的时候,妈妈可以捏着鼻子模仿小狗的声音说,“我现在有一点点生气,想自己呆五分钟。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你的,等一下再来找你玩,好吗?” 好在,刚刚没有说的还有一个这个年纪孩子的发展特点是——想法容易快速转弯!他们有自己的小想法,但又很容易被大人的引导给「套路」。 如果说在0-2岁期间,我们更多的早期教育重点是在让孩子认知情绪,那么2-4岁期间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如何处理生气愤怒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要疏而非堵。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被允许生气,一直被打压负面情绪,那么长大以后要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么开始报复性地出现言语和肢体暴力。 儿童的幼年时期引导特别重要,他们是一群古灵精怪又充满挑战难度的小生物。作为父母,我们就越挫越勇吧!

响应呼声贝妈2020年Flag立起来,用更亲切更友好的小视频方式分享育儿和创业记录啦!快来到抖音上来关注我吧

搜索抖音号:hellobeima

往期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