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会因同一件事对孩子发火,孩子总是明知故犯,这是为什么?

大多数父母都有这种经历。他们每天都为同样的事情叫骂孩子。每一次,孩子们似乎都明白了,但他们在一秒钟内重复同样的事情,这让父母焦虑和愤怒。除了没有养成好习惯,可能还有另一个经常被家长忽视的原因:自我认同和自信的问题。孩子们总是被消极的评价,而不是积极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内在的自卑感。为了找到一种存在感,他们通过不倾听来认同自己。
你说的我就不听你的话,做我自己的事;我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以表明“我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能做到!”为了得到肯定。家长通常会批评孩子的缺点,导致孩子的陈述被否定得太多,缺乏自信。
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在与孩子交谈时,往往忽视孩子的感受,只批评不表扬,这种教育方法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当需要他们表现出勇气和斗志时,父母所做的就是激发这种勇气和斗志,用“鼓舞人心的信息”鼓励孩子们支持他们面对外部世界。
这时,冷淡或消极地说“情况很困难,你可以坚持下去”。这并不能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恐怕也会打击他们的信心。在积极的鼓励下,“真的很糟糕。坚持下去不容易。同时,爸爸妈妈也很佩服你的态度和执着精神,很努力。你会找到通往目标的道路。”
当父母肯定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自己有优势时,孩子的表现会越来越好;因为具体的鼓励是孩子的强大动力,他们的知识和判断力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信。
为了避免打扰楼上楼下的邻居,一直希望孩子在休息时间能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发出任何噪音。

那天晚上,孩子正在玩一个塑料球。可能是兴趣引起的。停下来。太晚了,告诉孩子好几次,但都没用。孩子玩得也越来越高兴,声音和动作也越来越激烈。
说了几遍孩子没有停下来,而且好像是故意的,所以忍不住骂了她一顿。“我告诉过你,不要玩,会影响别人,不知道吗?” “不知道” “你觉得总是用叮当的铃铛发出声音好吗?
孩子不说话但我看到她不接受这样的方式。过了一会儿,我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和孩子好好谈谈。
“把球收起来,大声喧哗。别人会投诉的!” “没有投诉你为什么不让我玩呢?” “我说了你就不能玩!”
虽然孩子的行为被制止了,但两种情绪之间出现了消极的对抗;家长很生气,“孩子怎么能不听话呢?”孩子认为自己没有错,这种亲子关系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有自我意识,觉得“我知道,我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不会影响别人,为什么不让我玩?”
如果只是批评和责骂,可能不会有效。孩子们做事有很强的目的:寻求父母的认可并巩固自己的感情。但往往做得不好,所以不能通过简单的制止和粗暴的限制。
教育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不是一切都只能在家长的框架说什么就是什么。针对孩子们打球的情况,谈话中不仅提到了妨碍他人、使人反感的后果,还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是换成气球,可以在沙发上或床上玩,气球的动作不会太大;二是换场地,在楼下的小广场。
通过对事物的原因和后果的分析,孩子们明白了。教育方式并没有完全限制孩子玩耍的要求,这说明家长同意她的感受,在既定的规则下有一定的选择。

有效的育儿方式是认同和信任。每天,孩子都有烦人的行为,容易让家长误以为是在考验规则的底线;故意挑战和挑起对家长的反感。
“为什么听你的?”这是孩子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后提出的问题,“我长大了,我知道的比你多,你的思想太老了。”“你为什么总是命令我,却不能说服我,这是老道理。”
如果家长不能掌握孩子的心理只会越来越生气,无法在这种情绪下自然进行有效的教育。不要怀疑孩子说的话,给他们一种信任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处理具体的事情,避免孩子像长满荆棘随时准备保护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消除隔阂帮助孩子从抱怨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