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给娃立下这“5个规矩”,孩子长大后会感激你,娃将受用一生

文 / 育儿家园
2021-04-29 18:21

一个懂规矩的孩子,无疑是很受父母喜爱的。但哪一个小孩子不是调皮捣蛋的,若是规规矩矩,生活就少了乐趣。

孩子生性调皮爱玩,但是父母也不能一味的纵容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给孩子立下一些规矩。

特别是在孩子6岁之前,这是年龄段是给孩子立规矩的黄金时间,父母可别心软。

6岁前给娃立下这“5个规矩”,孩子长大后会感激你,娃将受用一生。

6岁之前的孩子,思想发育尚未成熟,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是很强,自身的主观意识也不是特别强。

大多数事情都是依赖于父母做的决定,所以说6岁之前,是给孩子立规矩的最好时期。

今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学识的增加,思想慢慢成熟,孩子就不会那么服从父母的管教,甚至还会反抗。所以要在孩子没有反抗能力之前给孩子立规矩。

要给孩子立那些规矩?

1、不可以推卸责任

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推卸责任。让父母帮忙穿衣服、喂饭,把自己本就可以做的事情,推卸给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常会犯错,但是孩子却不敢承担责任,把错误推卸给他人。

上学迟到了,责怪爸爸开车慢。摔倒了,责怪身边的小伙伴,把自己做错事的责任推卸给他人。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日常教育,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犯错了,属于自己的责任就要勇敢承担,用于改正,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他人,得过且过。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也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则。

2、要尊重他人

很多孩子受到周边小伙伴或者大人的影响,会有样学样,说脏话,骂人,用“哎、喂”称呼他人等等坏习惯。

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说脏话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父母不斤斤计较,孩子在上幼儿园的年纪就学会骂人、对人吐口水,这样暴力没礼貌的行为真的情有可原吗?

父母的一次有一次的纵容,只会换来孩子的变本加厉,幼儿园是吐口水、骂人。

可能等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就开始学会动手打人,用暴力解决问题,将来孩子也不会孝顺、尊敬父母。

面对孩子没有礼貌的行为,父母应该及时纠正,让孩子明白吐口水、打架、骂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才可以换来同等的尊重。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来教育孩子,怎么做一个尊重他人,有礼貌的孩子。

比如,当爸爸给孩子穿鞋子的时候,要教育孩子说谢谢。

教育孩子如何礼貌的称呼他人,见到男性可以喊“哥哥、弟弟、叔叔、伯伯、爷爷”,见到女性可以喊“姐姐、妹妹、阿姨、奶奶”,而不是喊“喂”。

3、不可以乱碰他人的东西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没有物权意识或者有着很强的占有欲,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直接拿走,归为己有。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物权意识。

比如选购3个不一样的水杯,告诉孩子哪个是他的,哪一个是爸爸妈妈的,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他人的界限。

教育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能乱碰,在自己想要的时候,要事前征求他人的意见。

4、要学会先来后到

如今的小孩子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就像一个小祖宗。家人也会把孩子当作是生活的中心,围绕着孩子转悠,事事迁就孩子。

父母这样做,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反而会把孩子养成一个自以为是、不懂感恩的人。

父母在家中可以利于刷牙、上厕所等日常的生活小事,教育孩子,先到厕所的人就可以先刷牙或者是上厕所,后面的人就要排队。

时间久了,孩子就明白等待和排队的重要性,也就会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

5、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很多小孩子做事情不是忘前忘后,就是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事情还没有完成就要两手拍拍走人。

这样的做事态度是不可取的,父母若发现也不能认为孩子小就纵容,即使发现即使制止,给孩子立下“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规矩。

总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一味宠爱纵容孩子,孩子只会为所欲为,反而会害苦孩子。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就要在孩子6岁之前,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