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婴儿的全部追求
文 |李雪
01
婴儿级别的人生追求
一个婴儿的全部追求是:食物及时有,妈妈不离不弃在身边,妈妈喜欢他/她。
前两条是生存安全保障,后一条是情感保障。妈妈喜欢这个婴儿,觉得婴儿是好的,才愿意跟婴儿亲密。
按需哺乳,及时回应,真心爱这个孩子,同时有现实边界,这样的健康母婴关系,孩子发展出稳定自体,生命追求开始走向更高更广阔的层面。
婴儿时期需求不被满足,成年了依然全部追求是婴儿级别的,就悲剧了。
我的爸爸是个典型,吃饭是他生命最重要的基石。少吃一顿饭,他的脸就会拉下来,好像随时可以引燃的爆炸物。这个时代,食物并不短缺,身体里储备的糖和脂肪可以供应三天,但是心理上,爸爸依然是一个少喂一顿奶会死的婴儿。
爸爸找老婆的原则始终如一,就是无论他怎样,都对他不离不弃。能这样极致没有主体性的女人,当然是病态的,所以他的两任老婆都是精神变态,擅长折磨逼迫孩子。
这一点在中国并不罕见,一些中国男人,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找老婆的标准是这样:老实,对自己忠心不二。
然后跟这样的老婆一辈子不离婚,同时在外面沾花惹草不断。老婆的脑子也像被下了蛊毒一样,坚定捍卫自己大婆的道德地位,无论多么屈辱都不离不弃,一辈子奉男人为生命的中心。
爸爸的人际交往,只有一个原则——求尊。特别在意别人是否看得起他,只跟那些觉得他牛逼的人混。可想而知,他的朋友圈什么质量,一个比一个活得烂。同时,爸爸拥有一个坚定的特质——绝对不思考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一生一直在走下坡路,无可扭转。
02
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要传承这份不幸
了解到童年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有的父母担心说:我自己过得并不快乐,并不成功,那么我的孩子是不是也注定不会幸福成功?
其实不是的,父母自己不够幸福、成功一样也能养出快乐、成功的孩子。
他/她需要做到:
第一,婴幼儿时期要尽量给予亲密的回应,打好人格基础。
第二,孩子自己的事情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不要去干涉评判。
第三,要诚实地对待孩子。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但是别把冷漠、控制和评判说成是为了孩子好,说成这是爱。
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界限,有自由的空间去自由发展自己的心智。
03
若父母长期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
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毁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长期的抱怨,让孩子将来也会无意识地追求不幸,因为幸福就是对父母的背叛。被父母的当作倾述对象时,孩子既想帮助父母,却又无力改变父母的命运,孩子的人格力量被沉重的责任感和无力感绞杀,丧失活力,将来会恐惧建立亲密关系,又无力改变命运。
曾如此被对待过的孩子,长大后的一个无意识状态是:对他人有沉重的责任感。为避免沉重感,多与他人保持距离,人际关系疏离;对自己,是深深的无力感,常觉自己此生无望。
从小做妈妈情绪垃圾桶的男人,看上去非常“富有责任感”,但是本质上他们对女人的情绪有生理性的厌恶、鄙视和冷暴力攻击。这是把对妈妈的恨透射到亲密关系中的结果。他们会被多愁善感的女人吸引,又会发自内心的鄙视她,无法与女人平等亲密。
做父母情绪垃圾桶的孩子,几乎无法享受已经取得的成就,总是苛责自己,幻想幸福在“一切都如我所愿的‘明天”。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 延 伸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