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这件事对学龄前儿童有多重要?
阳光明媚的午后,正坐在小区门口的座椅上小憩的我,却听到隔壁的亭子里传来一群妈妈吐槽自家小孩不听话的声音。一位妈妈无奈的表示:“我家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每次叫孩子做个什么事,都要喊上好几遍,不然他根本不会搭理你。”另一位妈妈面带无奈的神色讲到:“你算什么啊!我家孩子就跟没长耳朵一样,好好说话根本不听的,非要吼他两句,才听得见,搞得我每天就跟那咆哮帝似的。”听到这里,我顿时恍然大悟,孩子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似乎成为了很多家长的烦恼,故作生气、吼叫也成为家长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最简单办法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一天天懂事了,开始可以自己慢慢行走,收拾玩具,父母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少操点心了,但没想到的是,长大后的孩子耳朵天天掉线,经常“十喊九不应”,把好脾气的妈妈都气的分分钟原地爆炸,“河东狮吼(发脾气)”或“笋子炒肉(挨揍)”也成为父母对待孩子不听话的利器。
在我看来,这样发脾气、吼叫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十问九不答”的问题并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孩子长大后性格缺陷,经常遭遇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变得畏首畏尾、战战兢兢,同时性格也会受影响。比如更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际和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是形成“讨好型人格”,一味地迁就讨好别人等等。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孩子耳旁风的问题呢?
在NEW IFA国际日托看来,想要解决孩子“十问九不答”的行为,父母首先要学会尊重,试着尊重孩子,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的和孩子进行沟通,问问孩子的真实想法,教会孩子进行互动与倾听。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听懂”后才能反馈到动作,毫无营养的唠叨和吼叫,只会让他们无法理解,时间一长,“耳旁风”自然出现,任何亲密关系中,最怕的不是“吵架顶嘴”,而是“不沟通”。

说到这里,又有人会问,光父母改变没用啊!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蒙特梭利式教育了,在国内,大部分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太小还不懂事,从而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忽略“尊重”教育的重要性;即便是在学校,老师也只会告诉孩子没礼貌、不尊重人会得不到小红花,但却并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致使孩子“耳旁风”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善!然而,这种情况却在成都一所名为NEW IFA国际日托的学校得以解决,作为一所纯正蒙特梭利式的日托学校,NEW IFA国际日托的老师们倡导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并尊重孩子的内在潜能与需求,践行尊重的三种理念,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针对“十问九不答”的现状,NEW IFA国际日托以孩子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深入探究他们行为背后产生的动机,并遵循着蒙氏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方法去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在NEW IFA国际日托蒙氏环境的秩序下,教室便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
除此之外,在NEW IFA国际日托的蒙特梭利式引导教学中,每个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展示出尊重、礼貌、和善以及重视独立。当然,不仅仅是老师给予孩子的尊重,还包括孩子之间相互给予的尊重以及对环境的尊重。那么,NEW IFA国际日托的老师如何传授尊重的呢?

“理解、尊重、引导”是NEW IFA国际日托老师们的三大秘诀。在NEW IFA国际日托,轮流(而不是分享)使用架子上的教具是一个传授尊重的好方法。“轮流”对前后的人都是一种尊重,孩子学会把教具放回它原来的地方,以便其他孩子轮流使用。对于孩子们来说,“轮流”是学习如何尊重和分享的第一步。
在日常教学中,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NEW IFA国际日托的教室中每一件教具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某件教具已有人使用,另一位幼儿也想使用时,那他必须等待使用者结束操作并物归原位后,他才可以操作。这就是在教育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尊重他人。

其实,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的是,无论孩子多么幼小,都是生命的个体,应当受到尊重,而不是始终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成长规律,遵循NEW IFA国际日托所秉承的“理解、尊重、引导”三大要诀,帮助孩子提升共情能力,塑造完善人格,“耳旁风”式的熊孩子行为自然会消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