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 大半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文 / 时代培飞思维馆
2019-11-28 08:09

为什么现在养孩子幸福感低,焦虑那么多?社交网络功不可没。一个“神童”的案例在网上被无限放大,广为流传。在朋友圈的聚光灯下,“神童”显得特别多,特别神。我最近有个深刻的体会: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一大半来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在大部分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我能够冷静处理孩子的问题,有效控制自己的焦虑指数。但有时候,我也免不了陷入迷茫。比方说,我有几个特别鸡血的家长好友,我们孩子年龄相仿,他们朋友圈的日常是这样的——
  • 5岁的男孩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给妹妹出题;

  • 另一个5岁男孩的英语动画片配音有模有样;

  • 6岁的女孩儿能跟老外free talk,开始启蒙法语;

  • 8岁的男孩练了2年的架子鼓,参加比赛都拿名次了……

再看看我们家那位二傻子,开学都上大班了,他的成绩单是这样的——
  • 10以内的加减还要靠蒙;

  • 英语学完了26个字母、数字和颜色后,瓶颈很久了;

  • 对体育项目兴趣不大,周末只愿意满操场乱跑;

  • 试听了钢琴课和小提琴课,回来都跟我说:“妈妈,我都不想学——我只想傻玩玩。”

好吧,毕竟他也才6岁。跑得早的孩子不一定跑得久,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但每一次那些鸡血妈妈开始发朋友圈秀孩子的新技能,我就又开始不淡定了。
  • “我的孩子真的比别人笨吗?”

  • “我的教育理论耽误孩子了怎么办?”

  • “如果孩子特别抗拒,我要不要坚持给他报班?”

这时候又会适时的跳出一些微信文章,告诉你《如果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要你这个当妈的干嘛?》直戳老母亲痛点,怀疑和自我怀疑。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问题出在哪里?隔壁邻居带来的“相对剥夺感”“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的模样了。”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第一卷,《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本书上,精辟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相对剥夺感”。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从而会产生各种感觉,包括:压抑、自卑、愤恨……你是个开着奥拓的快乐上班族,突然有一天,你小区的邻居突然换了一辆奥迪。你一下子就会觉得不快乐,认为自己也能拥有这辆车,而原来那辆车甚至连自行车都不如。这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的理论,同样也适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当隔壁邻居家家的孩子弹出了一首完整的莫扎特,你家孩子在钢琴演奏上的进步就完全不值一提;

  • 当你同学孩子开始给英语动画片配音时,你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发音有多么标准;

  • 当孩子的同学晒出了在欧洲的打卡游时,事实上你家孩子在小区草坪奔跑的乐趣一点都不少。

就像小房子周围出现了一座宫殿,小房子塌缩成了茅舍,你的孩子因为你的“相对剥夺感”变得一文不值……不同孩子的优势,在不同的领域如果你在教育中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该怎么办?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建筑师和雕塑家的空间感,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能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时,我很容易就放大我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那个5岁就能给动画片配音的男孩有特别强的语言智能;架子鼓小天才的音乐智能一定比较突出,而10岁以内加减法驾轻就熟的孩子在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我的孩子就很差吗?他5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完成8岁以上难度的乐高拼搭,看样子空间智能比较强;他在幼儿园的人缘特别好,性格开朗,热爱分享,喜欢交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他自然观察智能也很突出,比起动画片更喜欢BBC的自然纪录片,看几遍就能背出台词……要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在这8种智能上都有杰出的表现,我会因为从小没学过音乐感到遗憾,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天分。但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弱项,看不到他们的优势,育儿焦虑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换一个更讨巧,可能不怎么厚道的做法,不过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育儿焦虑,就是把你那些在朋友圈看到的那些同龄“神童”、“奇才”约出来一起玩。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如父母朋友圈表现的那么优秀,而是他们的优秀不像朋友圈精选出的那么突出、扎眼。他们都是正常的同龄孩子。练琴的时候也会闹,做题的时候也不高兴,孩子们应该有的调皮和小情绪,该有的都有。幼升小阶段“神童”并没有那么多,实际上整个人群能力超群的人的比例是稳定的。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更爱分享他们突出的进步,显得似乎神童很多。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盯着别人家孩子身上,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优点更实际。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我有个很大的感触:就是大部分的焦虑和恐慌,都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错的地方,当父母拥有了足够的常识和经验,也就不会那么慌张。养儿育女本应是一件非常美好和享受的过程。面对未知和变化,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