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 大半源于别人家妈妈的朋友圈…

在大部分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我能够冷静处理孩子的问题,有效控制自己的焦虑指数。但有时候,我也免不了陷入迷茫。比方说,我有几个特别鸡血的家长好友,我们孩子年龄相仿,他们朋友圈的日常是这样的——
5岁的男孩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给妹妹出题;
另一个5岁男孩的英语动画片配音有模有样;
6岁的女孩儿能跟老外free talk,开始启蒙法语;
8岁的男孩练了2年的架子鼓,参加比赛都拿名次了……
10以内的加减还要靠蒙;
英语学完了26个字母、数字和颜色后,瓶颈很久了;
对体育项目兴趣不大,周末只愿意满操场乱跑;
试听了钢琴课和小提琴课,回来都跟我说:“妈妈,我都不想学——我只想傻玩玩。”
“我的孩子真的比别人笨吗?”
“我的教育理论耽误孩子了怎么办?”
“如果孩子特别抗拒,我要不要坚持给他报班?”


当隔壁邻居家家的孩子弹出了一首完整的莫扎特,你家孩子在钢琴演奏上的进步就完全不值一提;
当你同学孩子开始给英语动画片配音时,你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发音有多么标准;
当孩子的同学晒出了在欧洲的打卡游时,事实上你家孩子在小区草坪奔跑的乐趣一点都不少。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建筑师和雕塑家的空间感,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能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时,我很容易就放大我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那个5岁就能给动画片配音的男孩有特别强的语言智能;架子鼓小天才的音乐智能一定比较突出,而10岁以内加减法驾轻就熟的孩子在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我的孩子就很差吗?他5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完成8岁以上难度的乐高拼搭,看样子空间智能比较强;他在幼儿园的人缘特别好,性格开朗,热爱分享,喜欢交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他自然观察智能也很突出,比起动画片更喜欢BBC的自然纪录片,看几遍就能背出台词……要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在这8种智能上都有杰出的表现,我会因为从小没学过音乐感到遗憾,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写作上的天分。但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弱项,看不到他们的优势,育儿焦虑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