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拿了别人东西
当孩子拿了别人东西
SUMMER READING GUIDE
经常有孩子来反映:
“老师,我那支新买的笔丢了。”
“老师,我的尺子不见了。”
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孩子为什么拿别人东西呢
原因一:家长过分溺爱
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逛超市时,想要玩具拿玩具,想要吃的拿吃的,根本不用和大人商量。而在超市购物都是最后由大人统一付款,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就养成了随便拿东西的习惯。在班里看见喜欢的东西不打招呼就要去拿,甚至放在自己的口袋或书包里。
原因二:孩子太喜欢这个东西
有些东西大人看着不以为然,但孩子特别喜欢,难免爱不释手,最后就不知不觉地拿走了。还有的小朋友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自己想买,但家长又不乐意,但因为太喜欢,最后就有据为己有的想法。
原因三:孩子的物权意识不明确
对于小朋友而言,他们对物权意识的理解并不是特别的清晰。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想马上获得。这时候,他往往会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顺手拿走,甚至还有些孩子都不用“悄悄”,当着你的面就拿走了。这些在成人眼里不可思议的行为,在孩子的心里也许觉得这不是错误的。
当家长的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行为时,该如何处理呢?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不要给孩子扣上“偷”的帽子。这种行为在初期阶段完全可以引导过来。当然如果家长不重视,甚至为孩子“打马虎眼”,最后的结果谁也不好说。
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帮助孩子明白这一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了解原因。当家长第一次发现这样的事情后,就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清楚:这样做是错误的。然后问清拿东西的原因,无论孩子说出什么的原因,都请你不要大惊小怪,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二、教会孩子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个人终身必备的技能,如果你还不会,请你赶紧学起来。你可以试着拿走孩子心爱的玩具,问他是何种感受。再去问孩子,被拿走东西的小朋友会有怎样的感受。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举动会伤害别人。
三、归还物品。在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前提下,带着孩子一起归还所拿物品,还要诚恳道歉。这样的仪式感以不给小朋友压力为度。
四、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需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并按规矩执行。在公共场合,什么东西能拿,什么东西不能拿,拿别人东西之前要征询别人的同意等。其实这还只是规矩的一个方面,生活中需要给孩子立的规矩太多了,家长千万不要以为“给孩子太多的条条框框会不利于孩子自由成长”。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更自由地成长。
五、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保护自己的物品,不侵犯别人的权益,尊重别人的物品。我们可以分享,但分享要建立在“自己愿意”的前提下。
总之,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有约束力的规范不在于父母老师的训导,而在于他们对父母和周围人行为规范的观察和模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则,如行人走斑马线,等绿灯通行,公共场合排队,与他们分享而不是争抢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孩子。所以当孩子有了一些不合常规的动作时,家长可以先自我反思。